
先上圖,左邊F17右邊是shuma。
買帽的順序是先買shuma再買F17,相隔約一個月。shuma是買M號,F17是L號。
首先,shuma主打的強項就是通風、阻熱。搭載號稱隔絕99%紫外線和74%紅外線的鏡片,這點可真不是蓋的,11月的正中午大太陽下直曬也不覺得熱。但是!shuma鏡片的視角是偏上的,也就是說上方視野比較廣,下方視野較窄。看儀表的時候要稍微低頭(F17只要眼睛向下瞄一下就好),然後眼睛更容易被太陽直射,早上8~9點的時候面向太陽的方向汽車是會眼睛痛到張不開的。如果有這個疑慮的朋友,還是建議買個變色片來裝。
再來講通風的部分,shuma在內襯頭頂的部位開了三道明顯可見的溝槽。

透過額頭外的三個進氣口全開,低速40左右就可以感覺到頭頂是真的有風在吹的。昨天趁天氣晴朗,跑花東海岸線,中午11點半到傍晚4點半回到家,完全沒感覺到有冒汗悶濕的感覺,簡直乾爽。而內襯剛開始戴的時候雖然會覺得蠻緊的,不過戴半個月就習慣了,反而覺得很舒服又有安全感。

另外,下巴進氣口也能把氣流導向面部和鏡片內側,即使沒有裝除霧片,在雨天也是綠燈一出去就很快除霧了。

缺點呢?就是風噪在60以後會開始明顯,倒也不是難以忍耐,但還是難以忽視。雖然比我之前的zs-1200e碳纖帽安靜多了。這邊建議如果怕風噪吵的話,一定要把下巴罩裝上去,會差非常多。而且不裝下巴罩的話,風會直接從下方「灌」到臉上,真的不誇張,就是用灌的。
會想要再買一頂F17,就是因為覺得shuma不夠安靜,決定把它當作騎ct125的專用帽。反正車也跑不快,涼快比較重要。

接著來到號稱ogk最高作品的賽道兼旅跑帽F17,從側邊和上方可以看出它是比較尖而長的帽型。(我的shad26後箱裝不下~)

說真的是稍微有點小失望,並不是因為不好戴。而是手上這頂的做工精細度配上它的價位,有點不夠到位。例如小地方漏上漆、組裝間隙等。

不過這些缺點還是瑕不掩瑜,整體的使用體驗是很棒的。先從試戴的環節開始講,素聞賽道帽都會比較緊,所以一開始去店家就指定先試L號,而不是跟shuma一樣的M號。果不其然,L號塞下去比另一頂的M號還要緊。這邊建議大家要買這頂的話,還是實際現場試戴比較保險。這邊附帶一題,我本來安全帽是不喜歡配頭套的,因為眼鏡不容易戴上去。不過F17不一樣,我如果不戴頭套的話,脫下來的時候會壓折到耳骨,痛到一個不行。反而是因為F17的眼鏡溝做得比較窄而緊,不像shuma的寬鬆,戴上頭套後,鏡腳不用插到耳朵上,而是直接插進安全帽內的眼鏡溝就可以固定了,問題迎刃而解!關於壓耳的問題,因為安全帽店都會要求試戴要戴頭套,所以可能不容易注意到,所以未來選購的時候還是要考慮到自己未來是否在實際騎乘時願意配戴頭套囉。



通風的部分,額頭一樣有3個進氣口加上下巴2個,但進氣不像shuma這麼暴力。驚人的是F17進氣口全開和全關的風噪聲並沒有顯著差異,甚至下巴罩裝備與否也沒有明顯區別,風也不會從下巴罩空出的縫隙鑽入。通風似乎不影響到F17優異的抗噪能力。
實際騎乘到70、80、90都不會覺得風噪明顯提升,要說靜謐就太誇張了,比較像是待在一扇厚實的落地窗後面,你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也聽得清楚外面的聲音,但它們無法打擾你平靜的獨處。

補充,F17的鏡片側邊多了3道小鰭片,也許是空力的考量。
在時速90以下(我只騎到這個速度,再上去就不敢了),F17可以讓騎士得到極其安定的騎乘體驗,即使可以感覺到高速的時候風的衝擊力變強了,F17還是可以讓騎士頭部保持高度的穩定感,體感上的速度反而覺得好像比較慢了。
最後再補述有關shuma的防霧變色片,我是買ulook的shuma專用變色片,雖然有聽說可能會因為原廠鏡片阻隔紫外線的關係會讓變色效果大打折扣。不過經過昨天的測試,它在豔陽下的變色效果還是很夠用的。沒意外的話我會幫F17也買一片。
以上就是shuma和F17的分享,有什麼想問的可以再留言給我。我會盡量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