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程跟二行程誰比較耗汽油?

十幾年過去了......

2T不死.就怕斷料

50的要跑到35km/L以上不難

但車越來越少副廠料很也停了


有時遇到好車也難收



剛弄好都很爽
但就怕已燒了不少$
日後遇到獨特零件損壞時沒料修


好好珍惜你手上有牌的2T吧

不要為了1800輕易地拋棄它

廢一台少一台

雖然國外殺的天昏地暗日本JOG 50原廠車就能破表80KM
馬國150比光陽800羊還快

但以後要實施六期耍寶的台灣可能會再有車能掛牌了
Turritella wrote:
這就牽涉到2T引擎並不是沒有氣閥,其實還是有。目前看到絕大多數的2T引擎都是用舌簧閥,等於是一塊彈性塑膠片構成的單向閥,每進氣一次他就要開關一次。當轉速到達這個閥片的共振頻率時,或是閥片的彈性來不及讓它準時關閉時,動作就會開始錯亂。

2T大部分的轉速上限是這麼來的。更換比較好的材質會有改善,但不會差太多。

1960年代GP賽車有到12000RPM以上
如SUZUKI RK67 50cc
17.5hp/17,300rpm



但這要碟形閥才能做到精確開閉
台灣比較常見碟形閥是雄獅和川崎B1
不過都是低轉速5000轉以下最大扭力商用車
原場車無改裝,四行程和2行程都很耗油,不用想太多了.改下去你會懷疑人生跑的里程多快50-120趴的里程,你還會發現,起步還能夠爆衝失控

哈哈

原廠車就是耗油,越騎越無力,謝謝收看
hx135cb750 wrote:
1960年代GP賽車(恕刪)


一般會用迴轉閥(rotary valve)這個詞,這設計會被絕大多數車廠放棄是有原因的

迴轉閥和活塞閥有點類似,都有固定的正時,只能對特定的轉速最佳化,效果也更極端--拉高轉速的代價就是其它轉速域不要了...你引的這篇文就有寫到,"To keep the bike in its extremely narrow power band, Suzuki fitted the bike with a 14-speed gearbox"...因為動力輸出的轉速區間太過狹窄,只好給它配了一個14檔的變速箱

後期的二行程GP賽車也有極少數設計還用迴轉閥,問題一樣,特定轉速域超強,卻不能帶來良好的整體表現

B1那種則是強化低轉速域的例子...不過,在這類一般用車上,它的實用性還是比不過舌簧閥可變正時,適用寬廣的轉速域,相較之下機構又複雜(增加成本),一樣註定要漸漸消失。 大概只剩固定轉速域運轉的特定用途引擎會採用。
Turritella wrote:
一般會用迴轉閥(rotary valve)這個詞,這設計會被絕大多數車廠放棄是有原因的

迴轉閥和活塞閥有點類似,都有固定的正時,只能對特定的轉速最佳化,效果也更極端--拉高轉速的代價就是其它轉速域不要了...你引的這篇文就有寫到,"To keep the bike in its extremely narrow power band, Suzuki fitted the bike with a 14-speed gearbox"...因為動力輸出的轉速區間太過狹窄,只好給它配了一個14檔的變速箱

早期翻譯書的確是用迴轉閥..
其實看了國外的二行程引擎調整書籍-汽缸設計及修改

上面有提到掃氣設計影響也不小
不過迴轉閥真的成本蠻高的,所以才會被淘汰
至於動力帶窄,1960年代的本田50cc四行程RC116 50cc GP賽車同樣也是類似
所以也有9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