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郝龍斌腦筋還是動在選舉路平拿來當政績還天天說期實他不說好好提早兩年做大家就不會拿80分的標準來看自己又愛吹牛本來就是60分的標準確拿上來說高標準檢驗把自己弄上來被檢驗說真的這樣的市長真的無能到無力路平就惦惦做有改善就會有掌聲拿出來吹就是這種下場
我隨便講講你們就隨便聽聽,雖然一定很多人聽不進去,這也很正常1.照台灣現在的規定,開挖之後並沒有要求回填一定要鋪的很平(所謂很平是說像日本那樣)。設計上就是施工單位填個大概,然後繳一筆錢出來,最後再拿各個工程繳的錢去整個刨平重鋪。 道路管轄單位不同作法可能會有不同,但大致上的精神是這樣的。如果要像日本那樣,要求回填的時候就鋪平,當然可以,但整體來講花費會比現在的作法高很多很多,就看要不要花這個錢。2.台灣管線地下化的程度太高(注意看日本的街道,很多電線桿),加上管線太繁雜,新建案/小建案/改建又特多,所以一增加新用戶,就是得挖。 有些地方有規定路面鋪平之後半年不得開挖,表示可能路邊有新屋主申請自來水要等好幾個月才有,已經引起過一些民怨上過新聞,民眾能不能普遍接受是個大問題。 而且這也不是共同管線溝能解決的,因為管線溝不可能那麼普遍。3.共同管線溝則因為管理的問題,在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全部收歸同個單位,跟上面的問題一樣,除了成本增加之外,民眾不見得能接受帶來的作業方式。4.很多時候路面不平,是因為開挖之後埋進的管線和回填沙土承載力和原本的路面不一致。但只要管線工程是經過申請的,埋入之後地方政府就無權去動他,自然也不可能改善那些回填的品質,地方政府能作的只有把表面鋪平然後等它再次下陷。這是一個很常見,矛盾但幾乎無解的問題,尤其是加上1.所提到的作法之後。這些因素加總起來,就變成今天的局面。要改不是不行,但牽一髮動全身,除了組織調整之外,花費的金額更是龐大。其實我不認為任何一個政黨有能力在十年內解決它,罵都是罵爽的而已。路平專案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去瞭解它的內容,不過就我們接的一些實驗性工作來看,在以上的限制裡面幾乎可以說是唯一解,工程上來說算是很有創意。就之前接到的工作,它的核心思想是:如何在不干涉到地下管線的前提下,把路面本身強化到可以耐壓,耐挖....講的更簡單一點就是,怎麼改造成類似水泥板的剛性路面這種想法就衍生出各式各樣的施工法,所以注意看一樣是路平專案,每個地方用的方法可能都不一樣。花很多錢是一定的,當然有嘗試也一定會有失敗,我認為沒什麼好苛責,有試總比沒試的好。
水溝蓋的奧妙之處,就是在你轉彎的最佳路線的頂點處.....當你發現時閃都閃不掉......運氣好就是壓過去....運氣不好就是摔車.....還要被人家罵說你騎那麼快幹麻.........國賠......吃屎巴你....有證據嗎你....要他改善.....除非今天摔的是他家小孩
說真的,這個問題不只是台北市,我想其他縣市的人民應該也快被路平的問題搞瘋了吧~~~!!小弟非常讚同前幾位大大的說法,每個單位都能挖馬路,多頭馬車,搞得一條路一年好幾個單位在挖,路鋪好了沒多久就又挖了,不然就是挖了,隨便就給你填一填,每天騎車、開車就好像在練特技一樣,難道就不能少挖一點嗎? 不能批次的整合所有要挖的工程一次性的進行施工嗎?行車地方的人孔蓋不能往分格島或人行道上移嗎? 有哪些工程是爛挖的呢?有沒有什麼弊端在裡面呢?小老百姓的這些問題,似乎都沒有一個主管單位來監督及負責,所以才搞得今天台灣路真的是「地無三里平」,而我們的政府官員常常習慣性的不去用心思考的就再去搞一個專案,就以為可以把這些問題解決或蓋過去,根本的問題不解決,我看不管來幾個路平專案,都只是浪費我們的納稅錢而已,因為那些官員花我們的錢根本不痛不癢,施政的錯誤,也沒關係,最多大不了下台而已,可是我們的血汗錢呢?小弟以前有去過幾次日本自助旅遊的經驗,他們對於道路施工,就算是他們在路上要挖一個小洞,一定會用柵欄圍住,而且,前面一定會有人引導你往別的方向走,而且工作服穿得整整齊齊的,反觀我們,路上有洞就自己小心了,不然就是一個假人在搖旗子,我們這樣做有比較"聰明"嗎? 還是我們都把聰明放錯地方了?是否應該把聰明用在解決路平及道路施工根本的問題上呢?真希望我們的官員能多用點心啊…
這廣告和政策真是自打嘴巴明明沒達成的事情還硬要說是好政策...大概要日本人來做才有可能真的路平日本刨土可是很深的..很多管線都從地下道牽線就好根本不用常常挖而且說到路平就覺得好笑如果路真的都一次用好都平了那些工人以後做啥事?每年都在挖路才有錢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