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耳文爵士認為太陽的能源應該是由重力而來,因此年齡不應該超過2000萬年。達爾文也曾經為克耳文爵士的這個論點而大傷腦筋。在放射線物質發現之後,很多物理學家馬上看出這可能是太陽能源的源頭,經過許多人長年的努力之後,在1938年貝特終於將太陽燃燒的反應程式通通算出來。有了這些反應方程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巴寇(J. N. Bahcall)就可以它為基礎來建構一個太陽演化的模型。經過多年的改善,這個模型就成了現在的太陽標準模型,可以預測太陽製造出來的微中子能譜以及數量。1964年起,美國賓州大學的戴維斯(R. Davis, Jr.)開始與巴寇合作設計一個以化學反應來度量太陽微中子的方法。十分意外的是,戴維斯偵測到的微中子數目只有太陽模型預測的三分之一。這就是困擾物理學家30年的「太陽微中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