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避震器到底要如何調整,長久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車手與技師。除非有一個人夠厲害,可以同時擔任兩個角色,而且同樣出色,否則車手與技師之間,永遠有溝通和表達上的不準確性。即使是傑出的車手,也會有生理與心理的起伏,而影響感覺路感回饋的準確度。

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只有藉助專門的量測儀器。國外的汽機車製造大廠與知名的避震器製造商也是利用專門的量測儀器來監控所有靜態與動態參數,接著來調整設計。這些專門的量測儀器都是價值幾百萬台幣,使用者必須具備深厚的物理與機械理論,因此不適合我們使用。

擁有資金優勢的MotoGP, SBK廠隊也會有方便放在狹小車體空間的監控電子設備。不過,這些設備的價錢昂貴,也不是大家都能玩得起。

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於是開始設計一套讓大家都用的起的專業電子儀器,RES (Racing Electronics System). 這是一套由專業的微電子工程師與一群熱心的好幫手所設計的儀器系統。它目前的功能已經涵蓋現役MotoGP廠隊所使用設備的75%功能。避震器的調整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以下這些圖說明藉由RES的儀器,將BMW S1000RR & Yamaha YZF-R6依照個人習慣調整,讓車身動態可以最穩定,依據我們由物理學與機械理論發展出來的標準調教流程,約只要2個小時。甚至連連騎士無法察覺的細微變化,我們的儀器仍然不失真的忠實紀錄下來。

(場地: 182山道 & PIC賽車場, 時速: 100~160Kmh)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心得分享:使用電子儀器執行避震器調整
先推,等專業解釋………
機器在那?長什麼樣子?不登幾張照片來看看?

ajuggrukuma wrote:
機器在那?長什麼樣...(恕刪)


有個可變電阻裝在上面
green1225 wrote:
避震器到底要如何調...(恕刪)

能夠簡述一下這套系統的邏輯及依據嗎?
例如
直線上, 彎道上
加速時, 定速時, 減速時
進檔時, 退檔時
胎壓設定不同時
所有非路面, 由車子本身運動時主動產生的振動或頓挫
單一變因或複數變因與前後避震下沉量的關係
我不想當男子漢, 我只想要我的小毛毯
全程把前後避震的行程記錄下來?(避震旁邊那一根?)

如果說 騎士喜歡硬的路感 但是實際表現卻是軟一點比較穩or快 這又該怎辦?
vdml wrote:
全程把前後避震的行程...(恕刪)


那可能就不是一位及格的車手
照理說
喜愛的路感才能將單圈提高
因為對車的信心度才高

不喜愛=沒信心
怎麼能跑出好單圈

再說
比賽場上就是要贏的
車手喜歡某設定
該設定卻跑不出好成績
最後一定是車手掰掰
怎麼會在182山路進行測試....
從以前到現在,我知道的,認識的車友,至少3個人在這條路走了
它是條速度可以做很快的山道,但是有"彎中彎",以及彎內路面有高低差...

182山道還是適合看看風景....
原來是利用類似電阻的測量棒...
我還以為是電子式避震器 自動調整的..
想說哪時候有這東西上了
To ajuggrukuma
機器的主機外殼是我們研發團隊的機密,目前有PVC材質,也有carbon的,大小約一個香菸盒。事實上,有些照片不是不能po, 而是po出來後,不了解原因的人,會產生誤解。例如,三星期前,我們將避震器行程計錄&溫度計錄的兩套儀器暫時黏貼在油箱上,放在關廟龍崎7-11戶外曬大太陽,這是為了測試儀器本身在高溫下的穩定度。但是不了解的車友,可能會誤解成我們怎麼把安裝搞成這麼醜!?

To XJoice:
你一定在台南或PIC有偷看到歐

To 艾澤拉斯浪人:
這些與物理&工程數學有關,有機會見面,我們再深談,不然po上微分符號後,有很多人會轉台。不過,我們並不會要求車手懂這些,這些工作就交給電腦程式分析即可。路面/震動等問題,一樣使用工程數學解決掉。

To daniellin000:
您說的沒錯,事實上,我們研發的這一套RES, 可以有效的作為車手的訓練依據。

To 魯拉拉拉:
沒錯,我完全同意您的看法。事實上,我們車友的固定聚會裡,我也一直強調不要在公路山道上飆車。對於避震器的調整,山路與賽道的調整方式是不太一樣的。在山道出事情的車友,有某一部分是因為不了解車子的極限與車身的動態關係。為了得到更多山道的數據,讓以後的車友更了解車身動態,才不得已進行測試的。

To dsp9999:
S1000R, HP4, 1199R的電子式後避震器,也是利用相同的道理,再回授控制步進馬達轉動preload/compression/rebound. 這一整套的演算法algorithm, 我們也建立OK了。您說的沒錯,確實可以自動調整。這個不難,只是我們這個階段研發的重點在儀器本身的精準度,您提供的應用面,確實是個好方向。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