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一點,自己有小孩後對於整個年輕時候所作的事情開始懷疑。
或許就是年輕,在朋友之間一定會比來比去,若是興趣為騎車,當然就會開始比速度,裝備等等。
在山路上好像只要維持在自己的線道,就不會出事,孰不知其他用路人的習慣不一定那麼好。
自己找出安全臨界點,不代表別人會尊重你。
何況那些路面用盡,在山路上不去尊重自己的生命與其他用路人生命的駕駛。
訓練技術本來就是一種自我磨鍊,尤其是發現自己對於速度還有平衡反應有些基礎的人,更會想要進一步增進技巧。
但是在公共道路訓練,不管當時車再少,都是很危險並且不尊重自己與別人的行為。
雖然台灣賽車場不多,但是至少桃園還有個龍潭賽車場,每個人都可以下去練習。
在封閉的環境訓練不敢說沒有危險,但是至少不會去危害到他人,而且也沒有對向來車,比起真正山路來說好上許多。
在賽道上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哪裡不夠好,因為可以請朋友幫忙計時,至少知道自己哪裡速度不夠,車子哪邊需要加強。
在一般道路上,只是享受刺激不會讓你的速度變快,因為沒有任何參考數據。
每次聽到這樣的新聞,其實心都很痛,因為自己也曾經是這樣的人,運氣很好沒有出過事。
最難過的就是感受到那些早逝年輕的生命本應該繼續享受生命的美好。
對於自己曾經在山路上超越對手沾沾自喜,其實那是很不成熟的心態。
對於許多重車在山路上馳騁,只要維持安全的速度,那種樂趣已經是無可取代的。
若是有在賽車場所磨鍊的技術加持,相信能夠更安全的享受新鮮空氣與人車一體舒暢的感受。
中森 wrote:
北宜的貨車超兇的...(恕刪)
小弟常騎車125cc的走北宜去坪林,有時白天走,有時晚上去,我是覺得晚上時北宜的大貨車比較多,白天就很少,白天遇時常會覺得他開很慢,但晚上遇到這種大貨車就覺得很可怕,有次半夜3點在北宜遇到一台大貨車由對向過來,他的車燈開的超亮的,亮到我看到不前面的路,就這樣一順間,他過去時,我發現在騎到旁邊的小叉路了,還好我騎很慢,又還好有小叉路,不然可能我就會騎到樹林中了。
但還是要說一下,因常走北宜,也看過不少重機,真的是覺得每台都騎的很快,直線超車還ok,但有時在轉彎有汽車時也是一台台給他超過去,看了是帥,但想想又很危險,北宜的圓孔蓋那麼多,尤其是坪林往新店的方向,一個不小心,那麼重的車,下場一定不好,總之騎機車,肉包鐵,還是慢慢騎就好…
不過年少輕狂的還有熱愛騎車的人能聽的進去的又有幾個呢?
時間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騎車過灣是美好的,但把回憶帶走別把生命留下.
劃過漂亮的灣就像劃過死神的鐮刀般暗藏危機,永遠不知道前方有什麼樣的難關在等著你.
當然所有的事都有危安因子,包含在家睡覺都有可能被隕石打到,因為在機率世界裡沒有百分百的安全.
所以當大家一再叮嚀騎車要小心時,代表的就是騎車的危險性高,並不是說機車本身哪裡不好!
而是肉包鐵在車禍發生時傷亡的機率就是大!
當初重機開放沒多久時小弟很幸運的購入第一台重機,一開始都跟車隊跑,但漸漸的就變成自己去山路練車.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要自己跑?大家都說自己一個人很危險!會被搶車或車壞了無照應之類的話.
但還是遭小弟委挽的拒絕,一是出遊時每次都有車友有狀況,二是人生地不熟!硬跟車只會打亂自己的步調!
一人山路練習很好玩也見識到很多不同的公路危機,有狗整群躺著大睡,有時遇大雨後的坑洞,青苔,吃對向的四輪,
還有超跑冷不防的刷卡!有時還遇到熱愛大自然的自行車騎士放手騎路中央(當時騎自行車的還算少)!
不過這些殺灣的放蕩日子在一次陽金公路巧遇同騎隼的騎士點醒了我!
當時記得是秋天的早上,陽明山上還帶著山嵐,我點煙與他閒聊,我問他也一個人跑嗎?
他笑答:對阿!我是來山上巡工程的,那些髮夾灣邊坡上灰色水泥與鋼管的護欄是他包的工程!上來巡視一下!
因為這兩個月摔太多車下去了不得不做護欄,摔下去的機車汽車都有,不過汽車駕駛都沒事,機車的都掛了.
他講完時, 又補了一句沒事別常來這裡,這裡很陰尤其是晚上!
不知是他細節描述的太寫實還是語氣誠懇,讓小弟聽的頭皮發麻,覺得這些日子都好像走在鋼索一般!
後來就再也沒去陽金或山路練車了!只敢去淡海新市鎮內繞錐.

現在娶某生子責任更大,心臟跟右手一樣縮的跟鵪鶉蛋一樣了,拉直線都挫了更別說去殺灣!
俗話說:有人看別人而記取教訓,有人親身經歷後記取教訓,有人親身經歷過還學不會教訓!
但要學會教訓前提都要把命留下來, 因為這世界上一定有人會為你擔心落淚,或許現在沒有但未來等你去找尋!
平時看到新手購車的討論文章, 總會將各車款的加速性能, 或是過彎穩定性拿來比較,
然而實際用途若單純只是平時代步或假日休閒, 加速性或穩定性有那麼重要?
除非注重這類性能的車主, 有跑場地練車的需求的話, 那就不在上述討論的範圍內.
常看到北宜被追焦的照片, 不外乎挑戰過彎極限的動作, 這些動作值得大家學習嗎??
警惕文的用意是好的, 只是每個人對於一般山路的操駕, 觀念也有所不同,
不如在新手購車文中, 當發現加速或過彎性能列入購車考量時, 一併提倡行車安全的觀念.
行車安全要素, 不外乎運氣和操駕應變, 既然運氣無法改變, 但操駕應變是能改變的,
那為何路上不選擇保守一些的操駕模式呢? 為自己預留適度的緩衝空間來反應,
常在市區遇到不少小鬼, 再小的車縫也要硬鑽, 自以為會鑽車就代表騎車技術多厲害,
山路上也常遇到側掛的小鬼, 以為自己騎比賽冠軍車, 把馬路當賽道騎,
就像新車廣告教壞小孩一樣, 會在網路上砲轟的人, 平時上路的習慣真有那麼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