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重機價錢,真的和稅制、驗車費、匯率沒太大關係啦

缺台灣"競爭廠商太少"、"市場不大"
還有很多知名品牌在美國都有設廠
所以都是國產車
jsmz wrote:
常常看到有人比較同款...(恕刪)
台灣市場小

市場容易操作

也是造成中超價位居高不下的因素

反正目前市場狀況
就是
廠商,測試到一個價位水準
瞭解國內消費者能夠容忍的價位
就定下來

短期間不會有變化了

廠商已經抓到消費者心態

瞭解各種商品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價位
進口車、國產車
跑車、街車
何謂高價?何謂低價?

短期消費者還是塊肥肉
一句老話

想買就買
想買沒錢,可以存錢或賺錢
替廠商罵罵稅制(廠商對稅制瞭解比一般消費者多很多)
最後車價還是不會降
也替廠商繼續維持高獲利

不想買就不買
也不用罵廠商不降價
誰叫你喜歡?




賽武當。戈來 wrote:
缺台灣"競爭廠商太少...(恕刪)
一台國產車
如果
台灣賣17萬
日本賣12萬元

絕對不是因為廠商故意把台灣人當凱子
廠商不會笨到刻意樹敵(或許他已經放棄台灣市場)
也不是廠商故意報日本人大腿
廠商能賺,絕不會少賺

而是因為那台車
台灣人願意拿17萬元買單
日本人只願意拿12萬元買單

注意,不論17萬元或12萬元,廠商都有賺,不可能賠錢賣
但廠商為了拓展海外市場
願意以低價搶日本市場
所以才如此定價

但是
廠商不是素的
賣車利潤低沒關係

備料、維修市場
他會再傳回來

消費者,真的不用替廠商考慮他有沒有賺錢
考慮自己有沒有賺錢?
自己有沒有買到喜歡的東西比較重要?
jsmz wrote:
而是因為那台車
台灣人願意拿17萬元買單
日本人只願意拿12萬元買單

...(恕刪)

在台灣值17萬,也就是台灣人願意拿17萬來買,所以這是「市場機制」運作下的結果。廠商只不過是按供需力量的此消彼漲來定價罷了?
但真實的情況有沒有可能是:這台車廠商就是開價17萬,如果你喜歡,就只能褲帶勒緊,願打願挨?
我也說不準,但您看看底下這張吧,淘寶網看到的:


此車折合台幣約125000,但在台灣,差不多喊到三十了~
您可以說:在大陸,小忍者就差不多「值」這價,再高也賣不出去了!在台灣?很抱歉!三十剛剛好而已!

如果我直接跟淘寶訂貨,稅率算五十%好了,125000*1.5=187500,也就是驗車費用如果壓在十萬內,台崎要開三十還是四十都跟我無關,因為我可以直接「網購」~

淘寶網這台小忍者或許是跟東南亞進的,125000的車價已包含了大陸一切的關稅與規費,所以若以此為基數引進台灣,等於關稅規費被課了兩次~
如果我能直接跟東南亞「網購」,相信價格會遠低於淘寶的125000。

重點來了,進口重機的價錢,稅制當然不可能無關,因為那是用計算機就能按出來的!但魔王關卡是驗車這關啊!
如果不必驗車,直接從淘寶拿貨,稅後為187500!如果您是台崎,還是覺得台崎應該要開三十萬才是「市場價格」嗎?到底哪一個才是小忍在台灣的「身價」呢?如果直接跟東南亞拿呢?稅後價可能比本國的t2還低呢!這樣本國的250檔車還能定價15萬嗎?您相信市場競爭的,我大概能猜到您的答案~
顯然:台灣重機的身價決定於兩個重大的因子:「稅率」和「驗車費」!尤其是後者,其陰暗不透明的影響力,甚至能讓「市場機制」都失靈…
市場機制是否已死?我不知道,但在重車市場,我質疑它到底扮演多少權重的角色?雖然許多人依然認為「目前」的市場力量才是決定車價的最大因素~
哪個國家驗車很簡單?

9成以上都困難

剩下一成是其他無型障礙


jsmz wrote:
一台國產車
如果
台灣賣17萬
日本賣12萬元

絕對不是因為廠商故意把台灣人當凱子
廠商不會笨到刻意樹敵(或許他已經放棄台灣市場)
也不是廠商故意報日本人大腿
廠商能賺,絕不會少賺...(恕刪)


也難怪
也難怪嬰兒奶粉可以漲到那麼高...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從大陸買一台機車回台灣掛牌上路
不容易

正常的

你想,你去美國,
要帶新鮮水果進美國海關,也非常困難

各國都有障礙
不是台灣特別嚴格

還有,驗車費用,手續
對專業的廠商來說
真的成本不高

廠商抬價的話術
聽聽就好

xboy200 wrote: 在台灣值17萬,也就是台灣人願意拿17...(恕刪)
本來就是商人吃相難看呀,關稅年年降,車價年年漲,漲價總是推說國外原物料漲或日幣漲,日圓跌的時候就推說是美金進價沒有跌的空間。

好比2011年,Tmax530總代理尚未引進時,上一代的Tmax水貨車曾經飆到57萬之譜,彷彿不賣這麼高,水貨商會倒店一般,公司車一進,開價45送贈品還可殺價,水貨商突然也跟著降到4x賣,這時候還是有賺,還是不會倒店,只不過是少了暴利了。

台灣商人要是有良心,我們就不會吃那麼多年黑心油了。
有時候
看起來公司貨大量進貨,壓低售價
有時後
看起來水貨商進口特殊車款,賺了一筆
但是
這兩種廠商,都賺了不少
他們都在想一件事
如和在消費者身上賺到相當的利潤
不是
消費者有沒買到適當的車


Abcdefg978 wrote:本來就是商人吃相難看呀,關稅年年降,車價...(恕刪)
換個角度來說
水貨商水溫測過了,代理商就撿便宜,直接砍價賣
砍了水貨商,也賺了一筆
但代理商客可能放過消費者嗎?
不可能

水貨商發現一些特定車款行情好
可能會便宜賣嗎?
不可能

只要【須求】在
消費者就是難以招架
除非 沒-有-須-求

還有
水貨,代理 的競爭
有時是作作樣子而已
不是玩真的
畢竟,大家都要賺消費者的錢
沒必要增加太多阻力
互相為敵
從消費者身上賺到錢,才是重要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