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Bonder wrote:
我的車款為仿賽我目...(恕刪)
胎種胎壓的問題要從一般公道行駛和跑場地來做區分 兩種不管路面和騎乘型態都會相當不同
一般道路行駛時 路面會有各種狀況 高低差路面坑洞 偶而還有限速器的問題 所以胎壓要飽以防輪框碰撞受損 輪胎紋路也要多以防下雨或砂石造成打滑 胎壓不灌飽一點很容易就異常磨損變成鋸齒狀
跑場地時現在的車子頃角都越做越大 早就超過了二輪車輛抓地力的極限 現在的GP SBK車手幾乎是用動力滑胎的概念在騎比賽車 從以前的單一材質做到現在的複合胎還不夠 還要降低前後輪的胎壓去增加輪胎的接地面積不然會直接滑出跑道
既然場地賽只需要做出最快單圈 不用擔心惡劣路況跟騎久翻胎的問題 現在就流行只打能夠維持操控性之下的最低胎壓以取得最大的抓地力 自然胎面形狀 胎紋跟胎體強度都針對比賽的需求做過最佳化 這些設定都是反覆拿市售SBK測試過的 如果你是裝這條胎跑比賽可以閉著眼睛照那個數字打 但是只要你用的是休旅胎或沒有指定可以打低胎壓的就不能自行降低胎壓 也不適合打低胎壓在公道上行走
其實經過長久的演化 現在的二輪重機為了要維持運動性 大抵上會用到最大的車胎就是前120 後180/190的17吋胎 沒辦法像四輪一樣可以把車輪無限加大加寬來提升抓地力 所以一家輪胎廠的同尺寸輪胎從低階胎到高階胎 不含光頭胎就有七八種選擇 而且所有的胎都要可以讓你在賽道上磨膝 近十年來每家廠商都在瘋狂改版就是為了微調參數去解決各種問題 所以真的是很難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