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Lin wrote:最近從八里騎台北縣的...(恕刪)縣長周錫瑋強調,自行車道網路的連貫更為重要...(恕刪) 這句話不是講的很明白嗎? 也就是說自行車道網路的連貫比舒適更為重要,因為他可以說我周錫瑋建了全國第一條環縣自行車道, 至於積不積水, 有沒有平.這是八年計劃, 等我下一任我就會把它弄平.
你們都誤解周錫瑋縣長了像他這麼打拼的縣長還真不多..周楚(錫瑋)除三害還非常關心單車友呢!沒圖沒真相板橋郵局舉辦的華江橋約3000單車友大會,周縣長接受媒體訪問。(我在拍時這條河還真有夠臭的)周縣長跟車友交流。只要下次還是周楚當縣長有可能北縣自行車道全打蠟到時連溜冰鞋都湊一角呢?
Dr. Lin wrote:嗯 周錫瑋 若沒有在...(恕刪) +1.....周定緯知名度比我們的周縣長知名度高!!樓上居然還有人[周錫瑋&周定緯]傻傻分不清楚~縣長如果只是剪剪綵我想大可不必!!剪綵人人都會~周定緯來剪綵人氣還比較高咧!!我想這個幽靈縣長是我有記憶以來最差勁的縣長.....
Dr. Lin wrote:有沒有人 本來是騎公...(恕刪) 我本來是登山車後來改騎公路車之後絕對不會把自行車道當捷徑....不過三重的重陽路、自強路、三和路往新莊、往重陽橋、往觀音山這些路也是跟狗啃的一樣怎麼騎都是受罪
個人標準是如果是行人道轉乘自行車道,沒預算改鋪,顛波一下,可以忍受如果重鋪又鋪些怪裡怪氣亂七八糟的路面,那就太不應該了個人騎過一次,景美→板橋→土城→鶯歌只能說TMD 路況還差真多,北市景美那段真的很好騎,如果不要假日人多的話,可以騎得很舒服板橋往土城那段........路面幾乎是大雜燴,跟雜碎麵一樣,管他什麼路,通通參下去做自行車道每隔一小段路就會換一種路面不變的是都不是平路,不是小抖變大抖,就是大抖變大震難騎的要死,熬過城林橋,往鶯歌那段印象中才變好一點
年底囉。台北縣市都在消化預算。台北市在河濱腳踏車道的工程不少,中正橋的陡坡、萬板橋下的迴轉彎、路燈照明等都有減坡度的工程。正向的作為不少,但這些施工車把腳踏車道搞得坑坑洞洞,台北市政府派人來補,變成冒泡車道。必須閃來閃去,否則尾椎傷害喔。台北縣在腳踏車道上沒有作為。但....改了腳踏車的路牌。變成腳踏車與行人共用道。且公告符合法制化的規格。唯一缺點沒有把河濱腳踏車道的休閒性點出來,只提腳踏車道,是任何樣式的腳踏車通通可以走的。如果加了速限與腳踏車車種的公告,更完整些。台北市的腳踏車道路牌還是簡單。增加禁行汽機車,維持腳踏車道用,作為警方取締汽機車行駛腳踏車道法序。(各位看出台北市這個腳踏車路牌有沒有問題呢?)2008年底,台北縣出版了新版的腳踏車道路線圖(2008/9),封面有夢。很好。(此腳踏車摺頁可以在台北縣河濱腳踏車道出租點免費索取)台北市沒看到新版腳踏車道摺頁,捷運版的旅遊導覽圖把各種觀光資源通通納進去了,封面炫耀成分多。(2008/11,此摺頁可以在台北捷運各站點免費索取)台北縣只有台文版(正體漢字),沒有中文版(毛體簡字)。台北市出版日文版(日本漢字,唐字)、韓文版、英文版與台文、中文版都有。
各位好, 我是Leon,在縣政府水利局服務,也就是今年6~8月邀請了各車隊對北縣車道踏騎問診的單位。北縣自行車道路面車震問題,今年5月即引眾人的注意,而如很多車友所言,自行車在這兩年內成為台灣社會焦點,並在2008年全面引發風潮,此一力量崛起,當然是台灣社會整體良善力量累積而成,但也變成一種壓力測試,一次檢查既有設施與環境的測試,既有環境的不足與缺失,也就因此展露無疑(比如,初任父母就會知道,家裡樓梯對大人沒什問題, 但對學步嬰兒有多危險)過去政府營造公共環境,多採委託專業者提出方案的模式進行,但政府跟專業者其實未必理解使用者的需要,以致公共營造結果與使用者的期待與真實使用結果,常常出現巨大落差,為了避免重覆這種遺誤,以及回應自行車友此一公共力量,我們在6~8月邀請了北縣車隊一起踏騎問診,在眾多熱心車友的協助與指認下,我們對各車道問題做了全段的診視與紀錄,在問診完成後,也要求各段細部設計團隊對議題提出解決方案,在此階段,我們研擬了一工作期程(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8&t=681939&p=4)(一)2008/04~07 五段易震動路面緊急改鋪工程(二)2008/06~08 踏騎問診(三)2008/07~08 編列下年度預算,以應98年自行車改善計畫所需(四)2008/08~12 專案方案規劃(如越提設施,主題路段營造等)(五)2008/10~12 (經指認)優化路段升級工程(六)2009/01~08 發包執行2008/08~12各項專案規劃之工程到目前為止,在各單位推進下,各項工作尚在上述進度計畫中並有部分超前,本想等各路段開工,再至版上與各車隊版做進度報告,但看到這個議題大家討論熱烈,我想 ,應該跟各位做個說明 ,並持續接受公共的指教。針對車友最關心的自行車道問題,我們從已下幾個方面著手:(一)建立標準路面形式,在條件可行的路段中盡可能極大化高規格路面的鋪設範圍(二)路面材質改鋪柏油、混凝土(部份路段柏油路面易因洪災被刮除採混凝土方案)(三)以曲彎修正 90急彎危險路形(四)板橋-土城段加設五座[機車-自行車]水門車道分流橋樑首先, 說明車道規劃方案,我們檢視用地權屬、汛期侵害次數,建立三種路面模式,並全面改鋪柏油或水泥路面,提升車友用路品質:各路面類型係因以下條件設定之:1.用地條件良好:人車分道並以綠植栽區隔其中,車道寬4米,人行步道寬1.5米(如剖面圖一)2.用地條件中等:以人車分道為原則,車道寬3米,人行步道寬1.2米(如剖面圖二)3.用地條件嚴峻:以改良現有鋪面為原則,路寬需視各路段現況(如剖面圖三)各路面類型因為各路段件不一,所以配置情況有所差異,車友如果有興趣,我們可視網路條件上傳提供討論。經爭取擴大內需,獲得自行車道改善預算共2.1億,目前各路段發包情況尚屬順利:這裡須特別說明的是 :1.大漢溪右岸段因為有重橋處[特二號道路]的相關工程,為配合工程整合事宜,所以排至明年度發包施工,請板橋土城車友多給我們一點時間。2.縣府對二重疏洪道還有一個大臺北都會公園的計畫,三年內預計投入十億改造經費,所以疏洪道內自行車道將不做大規模整修,而整合至都會公園計劃中,避免資源重覆投資。此外,板橋--土城段,因為堤防內快速道路機車肇事死亡率高,在地方與社區要求下設置了堤外機車專用道,但也因此造成了自行車與機車在水門橋的衝突問題,為解決此一問題,縣府另新建五座分流橋梁:1.工程位置:四汴頭抽水站、新海水門與土城水門前新建自行車五座橋樑2.工程經費: 5千200萬3.目前進度為50%, 預估明年3月底完工等路面改造完成,確認相關交通法規後,我們將引入彩色標線與里程加註標示,以提供車友方便辨認路段、計算里程、以及參予舉發機動車輛等功能:另外,針對自行車主題客群(如off road車友),我們與off road車隊在新店溪也有一個協作方案,由車友提出需求並參予規劃方案的修正,off road的車友如果看到這篇回應,也請繼續在施工期間繼續參予討論與指導:新店溪off road練習場基地(中安便橋旁)(由off road車隊參予討論, 協助規劃的方案)我想,對於北縣自行車環境提升計畫我先說明到此,以免過於冗長。再一次謝謝參與騎診的車友,以及在版上建議與指教的車友,各位的實際參予,提醒我們怎麼把工作做的更好,但限於職權與資源,有些各位期待甚深的議題,我們也必須誠實向大家報告其中的挑戰與障礙,確實有困難的,我們會跟各位報告其中原因,並邀請大家一起參予討論,形成共識。有些議題涉及造價與機會成本(一座越堤設施1500~4000萬,要提升路面還是一次用在這裡?)有些議題涉及社會共識(河濱內該不該有機車道?這是不是降低機車肇事死亡率的解決方案?)、有些議題則涉及長久的公共債務(某段河濱未徵收土地最少需要80億)....等,所以無法短期內一次解決,也不是政府或少數人說了就算,這些待解問題,我想,需要更多的溝通與公共對話,需要更多的共識,才能找到大家可接受的方案。政府是大家的,公共環境也是大家的,還請大家繼續提供意見,該做好而我們沒做到,請大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