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ieyasu wrote:
無意間看到的加拿大建...(恕刪)
出處:
http://www.velo-city.ca/MainFrameset.html

感謝大大您的分享,我特地把裡面的圖片再po上來:









自行車重量輕,非常適合將它的專用道架高...

一旦架高後,到一定的高度不影響平面道路的車輛,則空間的運用便很有彈性了(甚至可以將自行車的停車場也架高融合在一起...)

除了視覺上的設計須很謹慎外,完全沒和任何既得利益者衝突(不用徵收土地、不用"喬"路線...),真的很直得考慮!尤其目前北市多條主要道路正值捷運即將完工,平面道路正準備規劃建設,節能減碳又刻不容緩....
全都是電腦3d圖
我看不太懂英文啦 但是我去該網站看 似乎是"構想中"

台灣不可能做這個
很多人看到國外有好東西 或是炫東西 都很想給他"原裝"回台
ex:玻璃帷幕大樓
事實證明 玻璃帷幕不適合台灣的環境 造成室內二次溫室效應 室外光害增加

這套理論班到台灣有很多問題
通道是密閉的?要裝設機械通風系統嗎? 當日射量大時 會不會在裡面造成熱量放大效應
而且鋼鐵現在正貴著呢 且大片全密閉玻璃 台灣目前沒有公司做的出來 大多仰賴國外技術公司(想到就不甘心= =+)
且目前新政府的麥克麥克不可能用在少數的單車族上面
也許你在看圖片的時候很羨慕
但是當此管狀物經過你家陽台 你真的會高興嗎

還有 這並非不用徵收土地 還是要 多少人願意在自己的土地上面有高架車道 下面土地還不徵收的 且不徵收會有很多問題 地主要是腦了 給你蓋個鐵皮屋或是做一些無言的用途....那還得瞭

就算建立在中島上面 與車道水平同高 還有以下的住家店家絕對會抗議

且以國內普遍道德水準 車道內密閉空間....可能帶來更多社會問題(遊民冬天最佳住所等等)

建議多多向政府爭取平面交通單車道的改善
或是發起遊行請求等等
1.加拿大那個案例也只是個概念構想而已.....還沒實現
眼尖的人還會發現...那些構想圖中..人的比例是不正確的
也就是說..他要實現..可能是龐然大物

2.加拿大跟台灣的氣候有很大的差異性......玻璃隧道的概念..在亞熱帶國家是完全不可行...
要付出的成本高的嚇人

3.樓主很辛苦的又提出新的構案.. 可惜唯一解決的問題只有坡道---
其他都市景觀/結構構造/社會衛生安全/....完全還是停留在原案....
a:高度絕對超過2樓(主要幹道)...道路寬度不足(次要幹道)
b:鷹架的結構不是單純的2-3個點的固定...
他是由上百個點的固定..去平均分攤整個結構的受力....不要搞錯.....
就算是鷹架也會因為不斷的衝擊載重..產生破壞......短期結構
c:鋼索是有壽命的..單車道更不可能設計成搖晃的吊橋...
要固定鋼索的結構空間也只會讓單車天橋更為龐大...

4.解決波道..但如同之前所言...爲了一個問題..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來解決
機械與動力來源的直接成本..與後續的維修保養間接成本....這樣環保了嗎??

5.我們都愛單車運動..但是實在想不到有什麼理由...爲了自己一時的方便去消耗那麼多社會成本
其實不是還有最簡單的方式可以解決..為何要用最痛苦的成本..只是減緩那一點點的輕微不便

工程設計的突破或許不是難事...但是..這牽扯到都市計畫/都市現況/景觀/成本/社會秩序...等太多問題
建議解決問題...應該是先放在綜合的檢討與評估後....才能選出正確與合宜的構想...才開始發展
而非單一的爲了滿足一個想法...而想盡辦法去消耗其他的可能性與社會資源..來達成
程序上絕對錯誤....也錯失了原本最合宜的方式
不如這樣~
您老兄把這份計畫先給立委看一下
反正您也認為單車熱嘛!!單車族勢力龐大阿~
您就先給立委諸公看一下
看有誰會理你....
否則想再多 都沒用阿
改天~殘障團體也要用一個像你一樣的無障礙空間
大家再來廝殺一下囉~
如果你覺得我在講廢話
就代表這提議是欠缺多方考量的
但設計與創意的本質 是絕對可取的
你有十足的創意與想法
只是~真的很難
因為這國家~還有太多比我們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的
其實現在的都市設計也已經很明確的給了基準的設定
快速道路的高架化...大眾運輸工具的地下化....
這代表的是一個都市使用基準層級分配....
最基本的個人交通是放在生活基準面上.....
其他運輸與高速的交通動線以離開生活基準面的設計發展...

有一部電影"時光機器"
裡面有一幕主角到了未來世界...人類最基本的交通...為單車
電影畫面中也很明顯的建構未來世界依然有一定的都市設計安排....
還是離不開最基本的個人交通..貼近生活的基準面...
所以可以看到天空飛舞者飛船...而地面則是單車的天下....
這部電影可以看出來人類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雛型.....
跟以往老式科幻片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多了一些都市計畫與環保的概念...
工業主義時所想像的未來世界...都市底層是破壞殆盡的黑暗面
而今未來都市的底層的想像...加入環保的因素....他是美好的
所以不再把未來的人類往高處堆積........
可以讓你參考一下....雖然那一幕很短.但真是一部不錯的環保科幻片

基本上,難處是有的,而當作單車未來的願景吧

gary小河馬 wrote:
您老兄把這份計畫先給立委看一下
鑒於也有不少網友提到的"公共衛生"與"治安"的問題....

解決的方式,除了養護、巡邏人員的增設外,別無他法(河濱自行車專用道也有這類人員)
1.養護、巡邏人員可由多點設置的階梯就近管理(包括與高架車道結合的簡易停車區)。
2.距重點路口輸送帶較遠者,也可就近使用階梯上專用道,反正自行車車行速度有限,臨時等待空檔插入行駛,也不會有危險顧慮。



D.BLUE wrote:
跨越馬路的單車用高架...(恕刪)


一般的媽媽車沒有爬波檔.....

會上不去

這有問題又不敢按按了會重開機

個人認為,一個友善的都市,應該是將平面空間留給行人,再來才是自行車
機動車輛 (汽機車)應該往地下鑽,或在空中跑(高架道路)
支持反酒駕 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05206355900
很好的提案,鼓掌先

不過,我的想法是把汽車流導向地下,地面上綠地化自行車化,不過這又是永無止盡的燒錢了,等台灣挖到石油吧
當初淡水捷運跟台鐵松山到板橋地下化時,其實可以配合跟著作,可惜了,只說明了為政者有學歷有經歷照樣短視近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