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超人】 wrote:
1.現在單車已經有出「無內胎輪胎」了嗎?
就跟機車一樣,破了直接拿膠填補,不用內胎?
2.那輪框也要特別規格的嗎?
還是說輪框可以「有內胎」「無內胎」兩用?
3.「無內胎」輪胎 和「管胎」有何不同?
4.使用「無內胎」輪胎有何優點? 缺點?
1. 無內胎外胎,就是Rogar580大大所抱怨的產品,英文為Tubeless Tire;這種外胎已經被腳踏車業界使用超過至少5年以上了,與汽機車相同,不需要使用內胎,但是不是每間輪胎廠的產品都可以使用補胎液。
2. Tubeless Tire的輪框當然要特別規格,目前自行車業界的真正無內胎系統,基本上還是遵循UST這套系統,以達到胎唇與輪圈的最佳氣密效果,且輪框與輪胎接觸的那一側,是不能夠有鋼絲孔的;一般的輪框還是有內胎系統在使用,輪框與胎唇接合的位置,形狀就不需要那麼要求。
3. 無內胎外胎,就是真的不需要使用內胎;管胎仍然有內胎,只是將外胎設計成沒有胎唇的結構,且完整的將內胎包覆起來,最靠近輪圈的位置是以縫線的方式,將外胎的兩個胎邊組合起來。
4. 無內胎外胎的優點:
a. 不需要使用內胎,省去安裝內胎的麻煩。
b. 不需要使用內胎,動力傳遞會更有效率。
c. 不需要使用內胎,不用擔心低胎壓時產生的蛇咬問題,因此能夠以較低的胎壓來行駛,讓off road時獲得更大的抓地力。
d. 不需要使用內胎,因此被異物刺穿時的漏氣速率非常的低,如同汽機車的無內胎外胎。
無內胎外胎的缺點:
a. 外胎選擇款式較少。
b. 外胎較有內胎的款式貴上許多。
c. 一定要搭配無內胎系統的輪組使用,或是一定要是UST系統,這些輪組都不便宜。
因為上述的缺點,所以目前Tubeless Ready的系統開始快速的被大眾接受了。
如果有錯誤或遺漏的地方,還請高手指正。
【麵包超人】 wrote:
公路車是否較少車友使用無內胎輪胎,而登山車較多比例使用無內胎輪胎呢?
無內胎輪胎的胎壓是不是會較低?
其實公路車用的無內胎外胎及輪組也不多~
目前比較有名的無內胎外胎小弟只知道Hutchinson有生產~
其他品牌就鮮少聽過~
輪組的話目前是Campagnolo與Fulcrum的2Way系統~
這些比較有知名度之外~
其他的無內胎系統輪組就很少看到車友使用~
當然也許還有很多產品~
只是因為身邊的車友使用的不多~
且小弟也不夠認真的去挖掘資料~
而公路車使用無內胎系統的比例~
就小弟身邊的車友來說目前看起來非常的少~
當然還是選擇性與價格的問題為主要因素了~~
至於無內胎的胎壓問題~
可以使用的下限胎壓~
一定會比有內胎的低很多~
不過這可能比較適用在登山車系統~
因為公路車不太需要低胎壓的使用條件~~
而胎壓上限的話~
小弟本身是沒有使用過公路車的無內胎外胎~
但是以Hutchinson Atom這款胎來說~
還是可以達到125psi~
rogar580 wrote:
國內大品牌外胎,在這...(恕刪)
rogar580 大大您好
請教
上面w大回答得很詳細喔,看法差不多一樣喔,以下是我使用的感想。
1.
現在單車已經有出「無內胎輪胎」了嗎?
就跟機車一樣,破了直接拿膠填補,不用內胎?
沒錯會跟機車一樣,曾經被不知名植物刺穿過,拔出漏氣,塞回後不漏繼續騎,到家後才從內側貼補胎片。
2.
那輪框也要特別規格的嗎?
還是說輪框可以「有內胎」「無內胎」兩用?
要專用框沒錯,無內胎框也能裝有內胎外胎。
3.
「無內胎」輪胎 和「管胎」有何不同?
完全不同,無內胎有胎唇的要靠氣壓跟框緊貼,管胎像水管一樣全封閉式,要跟框黏合。
4.
使用「無內胎」輪胎有何優點? 缺點?
缺點會重了些。
優點小洞不會馬上消氣,灌補胎液還有自補作用,也比一般胎耐刺些。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