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f70 wrote:目前單車最多的話題就...(恕刪) 我不是選手是休閒騎一開始騎CT小盤迴轉速騎一年多改大盤對飛輪第三速踩迴轉速之後換CT盤轉標準53/39T 沒換飛輪11/28T一樣大盤對飛輪第三速踩迴轉速上坡可能會比較慢慢騎比較少定竿另一台三鐵車也是標準53/39T 飛輪11/25T上坡可能會比較慢慢騎比較多定竿
Gabor wrote:如果沒看錯的話,後飛輪也退到最大片了~這樣對傳動系統很傷耶~而且,有必要嗎? 大對大傷不傷?如果是短坡,用!時效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才短短幾秒不可能傷到哪去但如果是爬長坡,我也覺得沒有必要順道一提如果不考慮鏈條歪斜那麼在同樣的騎乘環境和騎乘模式下齒比相同,大-大的鏈條拉力其實是比小-小來得小例如 51/27、34/18,齒比相同,但前者的鏈條張力較小,僅後者的 2/3
Gabor wrote:如果沒看錯的話,後飛輪也退到最大片了~這樣對傳動系統很傷耶~而且,有必要嗎?...(恕刪) 傷不傷偶不清楚他的目的是第一名,不是顧車養車而且也用這個方式順利達到了所以事實證明是有必要的
A辣愛怕跑 wrote:傷不傷偶不清楚他的目...(恕刪) 邏輯怪怪的這樣只是代表這個方法對他來說可行,是所有可用方法的其中一個除非其他方法都沒有辦法讓他拿到好成績,那麼這方法對他來說才是必要的另外齒比輕重、抽車/坐騎,是很個人的特定的人可以怎麼做,不代表全部的人都可以或都適合
Gabor wrote:如果沒看錯的話,後飛...(恕刪) 選手練車騎車的思維和休閒騎士相比是完全兩回事.去年環西冠軍Contador在最後關鍵一站.他用均速約25k-27k爬完一條10多公里的坡.平均坡度6%(難度相當於約3趟中社)而且這是終點前10幾k.在這之前已經爬150多k.過2-3座山了.海放集團拿下紅衫.這樣的實力.用小盤是幹啥.就算其他車手比他慢好歹均速也是23k-25k.大部份選手在爬坡賽.中段可能會用小盤.那只是過度期.接近山頂前2-5k.許多人就會開始切大盤.尤其集團前面的爬坡高手.會把強度越拉越高.集團均速可能由20k出頭拉到接近30k.通過山頂前幾百公尺還有可能會有車手用時速35k-40k瞬間攻擊出去.這樣的實力.用小盤是幹啥.多想想吧!選手的腳力.就算爬坡時小盤對中飛輪.也已經比我們大盤對大飛輪還傷鏈條和飛輪.這句話應該很好懂
pluto17 wrote:選手練車騎車的思維和...(恕刪) 傷飛輪 鍊條 有所謂嗎 壞了就換新的 反正有車隊後援 都只是必要性投資選手是為了錢而騎 我們這些業餘的 充其量不過為休閒 打發時間而已 差很多
我常常用大對大,不過飛輪是32齒的,像塔塔加那樣長的緩坡,大對大在坡度變緩或下坡時速度反應會比較快,反而小對大速度反應比較慢,而且有一個好處是在長距離騎乘後遇到真的很陡的坡匹如說12度,那時候再轉小盤反而會有一種把保留的力氣釋放出來的感覺而讓我可以有力氣繼續騎!個人感覺不知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