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路線應該完整規劃到各個景點
騎乘的意願會比較高, 就像台北捷運通往淡水和動物園是必備路線一般
不會有人想騎到漢神去看看漢神百貨的
自行車路線建議能離馬路遠一點
騎自行車主要是休閒和運動, 不會有人希望戴口罩騎車
就如同台北的河濱路線, 台東的許多森林路線一般
選擇遠離馬路的位置設自行車道較好
個人覺得旗津的采風大道就是最好的例子, 愛河與港區也應該有更完善的規劃
市區就不用勉強建置了, 頂多只要南北向和東西向各選一兩條比較少車的路建置就很足夠了
建置幾條規畫完整的自行車專用道, 比起每條路上都只畫上腳踏車圖案的白線要來的更有實用價值
騎乘的意願會比較高, 也不致於被批成是半調子的路線規劃
至於路面配置
非常同意前面所提到的, 柏油路面還是首選, 至少不要是磚頭之類排成的顛頗路面
而且品質要好, 畢竟自行車的輪胎很細, 連縫太大的橫柵式水溝蓋都是種危險
希望高雄也能有不輸台北的自行車路線
PS.高雄市自行車步道介紹的網頁實在是太不清楚了, 希望有關單位能更新一下
附上台北的路線介紹網頁 http://taipeitravel.net/article.asp?pcode=1&indexid=49
PDF檔裡的路線再清楚不過了
不把單車視為交通工具的話,
政策只有在原地打轉,
回歸正題:
1.機車騎進專用道, 而且部份阻擋機車進入的欄杆被人為惡意破壞
2.夜間照明不足, 影響騎車安全
3.阻擋機車進入的欄杆未統一, 效果不佳且不美觀
4.中華路以西的同盟路專用道, 有部份以石頭鋪設, 行經此地非常不舒適
5.中華路以東的同盟路專用道, 路燈的數量不足且經常損壞, 路面為磨石地舖設, 地面潮溼時容易滑倒,
且有遊民在附近, 更影響民眾夜間在此運動的意願
6.部份專用道指示牌以透明壓克力製作, 會和背景混淆, 不便閱讀
7.常被機車,汽車佔用, 或是店家放置物品阻擋, 嚴重影響單車路權
8.中山路口未設置警告標誌, 危及單車騎士安全
其實專用道的問題很多,
最好的方法是請官員們親身上路,
早晚各騎一次,
馬上就知道問題在那裡了.
不過還是要給他們鼓鼓掌啦!!!

以下轉載自"長鬃山羊"
http://fserow-shelves.blogspot.com/2006/12/20061208.html
http://fserow-shelves.blogspot.com/2007/01/blog-post_15.html
http://fserow-shelves.blogspot.com/2006/10/1118cyclists-free-breakfast.html
以下轉載自"鐵馬日記"
http://blog.yam.com/godkrab/article/10191963
http://blog.yam.com/godkrab/article/8577872
============================================
響應世界無車日 黃俊英陳菊騎腳踏車
【大紀元9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二十三日電)響應「二零零六世界無車日」,高雄市長提名人黃俊英及陳菊今天都騎著腳踏車宣示鼓勵無空氣污染的交通工具,盼減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減緩地球的溫室效應。
「二零零六世界無車日」活動是由親民黨高雄市議員吳益政主辦,市府捷運局、交通局協辦,市議會各政黨議員都應邀出席,國民黨高雄市長提名人黃俊英及民進黨市長提名人陳菊也來響應。
陳菊和黃俊英都簽署「無車日宣言」,允諾積極推動自行車道、捷運車站增設自行車停車空間、自行車可進入捷運、修法增訂大樓設自行車停車空間等。
陳菊表示,高雄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一般城市排放量的六倍,未來一旦受到「京都議定書」的規範,高雄市可能會因為過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受罰,她允諾未來會抑制自有交通工具及製造業減量二氧化碳排放,並利用鐵路地下化後的廊帶闢建成為自行車專用道。
黃俊英承諾當選高雄市長之後,會在自行車道、學校增植綠林,讓民眾在高雄市騎自行車成為一種享受。
吳益政盼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打造高雄市自行車環線,從目前的五十公裡逐漸成長到兩百公裡,方便短程民眾做為通勤的交通工具。
陳菊、黃俊英及多位議員從四維、中山路的自行車道出發,終點騎到新光路。新光路到建國路段的中山路自行車道全長十一點五公裡,自行車道寬一點六公尺。
本文網址: http://tw.epochtimes.com/bt/6/9/23/n1464255.htm
=============================================
[看問題] 大官騎車秀 只吹捧不給路
【聯合報/本報記者朱淑娟】
最近環保署突發其想,要在捷運站旁設單車租車站,台北市捷運局也在大力鼓吹雙層腳踏車停車架,體委會也訂了五月五日是「台灣自行車日」。這些無非都是要鼓勵民眾騎單車,立意良好,但如果沒有安全的自行車騎車環境,無法鼓勵民眾多騎車。
政府要員常愛公開示範騎單車,鼓吹騎單車的好處,但官員秀過後,民眾想要比照辦理,才發現處處是危機,納悶官員們為什麼一方面鼓勵民眾騎單車,但卻又讓單車在路上處處危機?
關鍵所在,就是政府根本不懂民眾的心。長久以來,關於單車用途,官民雙方有相當大的落差。北市縣首長們動不動就到河濱公園騎單車,順便吹捧一下單車道有多長,藉由騎單車宣示自己的政績,只把單車當作休閒、運動的工具,根本未考慮到單車的「行動」機能,與對環保、對節省能源的好處。
多數民眾想把單車當作「真正的交通工具」,可以騎車上班上學,可以騎去買菜、看電影。民眾想要的是一個可以安全騎單車的馬路,不會被公車、汽車、機車擠到路邊。
鄰近的日本,不論在都會區或鄉間,多數都設有自行車專用道,標誌明顯,用路人都清楚彼此的分際與互相尊重,在台灣,不只政府輕忽單車道的規畫,用路人也不尊重自行車騎士,加上空汙嚴重,灰頭土臉與險象環生,是單車族最常遇到的困境。
建議政府單位,該認真想想如何給單車族一個友善的馬路空間,不只是從道路規畫著手,同時要對汽機車駕駛教育,用具體的行動,回應單車族的要求,也才是回應對這片土地的關懷。
【2007/04/23 聯合報】
============================================
《短評》油荒 就由別人慌?
【時報】
國際能源總署警告,五年內將鬧油荒。這是驚天動地的新聞,但,在台灣卻是有如馬耳過東風。
中國人說「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易」,反正天塌下來有高的人頂,真壓到了,就時到時擔當吧。
於是,當歐美各國急忙忙地想方設法對應油荒時,台灣全民上下都不把油荒當回事。
巴黎在全市設了七百五十個點,提供一萬輛單車讓市民共享;紐約也打算跟進。台灣呢?鼓勵單車喊了十幾年,結果,除了幾條休閒單車道外,甚麼也沒做。明明是單車生產大國,環境又是地狹人稠,充分具備發展單車交通的條件。可是台灣偏偏就是單車寸步難行。蘇貞昌當行政院長時的千里步道萬里單車道政策,似乎也已人去政亡。
更可笑的是,全世界都在頭痛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暖化問題,正擬定各種措施,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的政府卻還計畫建火力發電廠、石化廠。
中國人強調「民以食為天」,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我們也不想唱環保高調。不過,如果歐美根據京都議定書,制定超量排放溫室氣體的制裁規定,以貿易維生的台灣還能繼續發展嗎?
好逸惡勞、追求方便,是人的天性。汽車當然比單車舒服。問題是,石油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又能再舒服多久呢?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台灣人民是該認真想想國際能源總署的警告了。
中國時報 A2/焦點新聞 200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