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FFY wrote:
不對喔 30度是騎...(恕刪)


是斜度30%,
不是坡度角度30度,
這兩者之間有差異哦。
"WOW. Such a crappy built frame costs $300? I think you are hijacked."
auxo wrote:
人的能量,決定車的力量!


這句真經典,小弟收下啦
~~我的速度與距離,不是由碼表決定的~~

RUFFY wrote:
不對喔 30度是騎10公尺 上升5公尺 請參照畢氏定理~


道路坡度的計算是以每行走100公尺,上升的高度,
如一般的山區道路設計為坡度8%,就是每上升100公尺,高度上8公尺,
坡度計算不比照畢氏定理。

許多車隊在Off Road的路線坡度都遠大於35%,沒有什麼30%上不去的問題,
soarhighman wrote:
道路坡度的計算是以每...(恕刪)


可是....

off-road的時候, 通常最後都會用推的或者扛的說...
我覺得超過15度, 大概跑off-road的就沒幾個人會用騎的了 (選手除外)...

不過. 人的力量決定車的力量.
沒有上不去的坡, 只有踩不動的肉腳

山不陡 , 抖的是腳.
hungweiwu wrote:
off-road的時候, 通常最後都會用推的或者扛的說...
我覺得超過15度, 大概跑off-road的就沒幾個人會用騎的了 (選手除外)...


不會啦,15度的坡度還好啦,只是一般的緩坡而已,
一般長陡坡就比較需要牽車或是扛車,坡度較大的短坡通常衝一下就上去了,
四級坡上去就是真本事了,三級坡以下登山車都還好。


一級坡:坡度百分之五以下。

二級坡:坡度超過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

三級坡:坡度超過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

四級坡:坡度超過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

五級坡:坡度超過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五。

六級坡:坡度超過百分之五十五。
「度」和「%」還是分清楚來講比較好,兩者差距非常非常大。

45度的坡=爬昇率100%(每前進1公尺,爬昇1公尺,差不多就爬上樓梯的角度)
15度的坡=爬昇率27%。

爬昇率55%的六級坡差不多「才」30度左右。(也就是說30度的坡就算選手都有可能會落馬了)

角度比較小時,度和爬昇率還不會差太多。(1度坡=1.7%爬昇率,勉強可以算差不多)
但角度超過10度以上,就會看到爬昇率的%數值爆增。
大角度時沒分清楚來講,會出現一些很驚人的神力超人。

公路習慣是以爬昇率來描述。(不是"度",不是"度",不是"度"…)
rackyrose wrote:
這句真經典,小弟收下...(恕刪)

這句話是光陽副總說的,也許哪天光陽也會做單車吧?
群青的高空......朱色的殘照...... 飛舞而降臨的...白青之王者.... 紅色沙塵---- 白色的...火焰,光輝的
auxo wrote:
人的能量,決定車的力量!
...(恕刪)


+1

最簡單的事 就是騎 騎 騎.........

騎累了或騎不動, 就休息一下, 牽車一下,下次再來

我與一位人力馬達一起騎過,一個人騎雙人協力車, 上赤柯山

高度約 900公尺, 距離約 12公里

算法的確是艱深了一點,
但我支持有人願意用科學數據的方法
來描述或闡述他的想法,
這種方式,雖然不夠藝術,沒有彈性,
但是極度精確,
這與很多國人的習慣──
差不多先生──
是相當不合的。
Thanks a lot!
借這樓問一下,
踩踏瓦特數要怎麼算,
需要特別的器材嗎?
很想知道自己的極限!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