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UANA 的米其林胎有內胎嗎?

Tubular 管胎還是有內胎,只是縫在外胎裡面,管胎用黏的,黏在輪框上,公路車專用 (TUFO 那幾條登山車怪胎例外)

無內胎的是 UST,UST 是 Mavic 發展出來的專利,只有登山車用 (Hutchinson 和 Shimano 也在發展公路車 UST-Tubeless )

不要把 UST 和 Tubular 搞混了

如果用 Stan Conversion Kit

普通外胎也可以不裝內胎,達成 Tubeless 效果,見
是啊~就算有內胎
也是要準備幾個備用的
才不會在山上爆了沒得換的時候
想哭都哭不出來
停權中:1次!
咦?

那請問大家內胎都放哪裡啊?

椅子後方的小袋子放得下嗎?

還要準備什麼工具啊?

我真的超怕在山上爆胎....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最後就是要靠自己...
坐墊包可以放內胎啊,
我的topeak蟲蛹包就可以放進一條,
不過要是我騎長途的旅程,
基本上就會放在背包裡面。

需要準備的工具有:
挖胎棒、隨車工具、打氣筒。
"WOW. Such a crappy built frame costs $300? I think you are hijacked."
單車胎有四種:

一、外胎+內胎。路上跑的自行車99%是這種。

二、無內胎的外胎。比較發燒級的登山車友會用這種,貴上不少,要買錯很難,而且要搭配(或改)對應的圈才能裝。除非是好幾個萬的車,否則別指望車廠會配這種胎給你。

三、管胎。公路比賽選手多半用這種,長得就像一條呼啦圈水管,不是一般菜市場買得到的。標準管胎也是要特殊圈才能裝。

四、實心胎。小朋友的童車上裝的。好像沒看過有在單賣外胎耶~



另外,以上幾種還各有美式、法式、英式氣嘴。

美式嘴就和我們汽機車一樣,很方便。但萬一你的氣嘴孔不夠大,那也不能裝。
法式嘴比較細幼,但要專用的打氣機或轉接頭才能用。
英式嘴在台灣已經消失很久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