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e920 wrote:
這問題可能有點笨笨...(恕刪)
個人以為這個問題問十個人會有十種答案,我自己的理解是目前身體能力效率最佳化。
用汽機車來比喻的話,就是在油耗功率之間取得最佳動力或者效率,一般來說齒比會跟自己的功率比較有關,至於用哪一種搭配是最佳化可能無法適用每一個人,端看每個人的心肺、肌肉比例、耐受力和乳酸閥值( = 腿力),最好的方法是去裝功率計測試 FTP 這樣比較有數據量化及科學化,畢竟同樣的齒比每個人騎出來的數據都不同。
若只是單純比較哪一種會累那一種不累,這只會得出每個人覺得這一道菜辣不辣的感覺而已。
但如果有史高維爾辣度單位的話,就可以知道到底對每個人而言對於辣的定義。
畢竟職業選手騎50公里跟我自己騎50公里,感受度應該是天差地遠吧!
說說自己的經驗吧:
如果說今天目標要騎230公里左右(例如一日雙北),先分析路線山路平路分布狀況,每個可補給點和休息時間,抓總時間和站點關門控制以及可彈性時間。
天氣、風向和道路狀況(道路封閉等),那些路線是市區路段,那些是路段是郊區,平均速度預計抓在多少,什麼時間身上在帶多少補給品,多少時間要用掉那些補給都要考慮在內,最後才是評估今天身體狀況要用什麼齒比和速度推進。
騎完之後再來檢討記錄數據和缺失不足可以加強的地方,每週訓練菜單在針對自己的弱項加強,例如:緩長坡、短陡坡等。
當然也有河濱車道繞一圈,邊騎邊吃邊拍照的歡樂路線。
所以說菜籃阿伯的傳說不是浪得虛名的,騎車開心跟自己比就好。
簡 單 就 是 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