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2022時代騎輪節 ( I )

剛才我去看了您的馬達規格書,寫得還不錯,但感覺您用起來的表現,比 350w 後輪無刷電機在車速表現上還差,我的20吋單速摺疊小折可達47Km/hr,您的 20吋小折只能達 30 Km/hr,比我的16 吋單速摺疊小折 25.7Km/hr 還快 不到 5 Km/hr。

您的馬達規格書上 車輪轉速高達 634 轉,這比較一般的無刷馬達只有 300 多轉還快,表示什麼 ? 為什麼車速會那麼低,說句不好聽的話,請原諒,我覺得是您的設計概念有問題。

既然有轉速這麼高的馬達,為了要物盡其用,這馬達要是我在使用,我會將它裝在 700C 公路車,或 29 吋車上面,700x21C 輪胎圓周長 2120mm,表示轉動一圈就跑了 2120mm=2.12公尺, rpm 634 乘上 2.12公尺 = 1344.08 公尺= 1.34408 公里 ,

20吋輪胎圓周長1490mm, 634 x 1.49 = 944.66 公尺 = 0.94466 公里

兩個數值相減 1.34 - 0.94= 0.4 公里 = 400 公尺 差距值

只不過我不知道馬達規格書上的數字是否就如時真確,這馬達可承受的了這種輸出嗎? 會不會燒掉? 還是鋰電池組的瞬間輸出 電流值 可以承受的了嗎? 電池輸出 C 值不夠就會讓電池毀損或燒掉。

所以強烈建議您換個 700C 的車架,或是 26,27,28,29 吋車的車架,只要輪胎的圓周長度夠大,跑起來的速度就會更快,但消耗電流也會更大。建議不要去想什麼更換齒盤的齒輪比了,那不切實際,為什麼不去改車輪大小呢? 我的想法會不會太邪惡了?
御劍梧
對,一開始覺得沒影響,實際下場後,才發現還是有本質上的差異。在軟體設定上也要跟者調教才對,細節很多都沒處理好。哭哭。馬達、電控及電池到是有實測,裝到電摩上,都沒過熱問題了。
利口貝爾
放在大輪徑上用燒馬達機率會很高...這種馬達扭力沒那麼高..放在大輪徑上爬陡坡幾乎必死.一般大輪徑電輔助都比較不會想用花鼓式.
廠商這種規格書,如果要以 MIL-883C 的標準來看,根本就是呼嚨消費者,最大馬力 2.03 ,最大扭力 30,這些數值是在什麼條件下測試出來的數值,無負載,或有負載,負載在什麼條件? 測試方法是什麼?測試條件是什麼? 測試的標準在哪裡 ? 測試機台是什麼 ?什麼都沒有。就跟對岸的規格書是一樣的,騙騙消費者。

我剛才在計算 馬達每分鐘轉速 634 時,有被嚇到,廠商這種規格書也拿得出來。 RPM 是每分鐘的轉速,也就是馬達轉動一圈,馬達每分鐘轉動 634 圈, 在 700C公路車每分鐘可高達 1.34 公里,20吋車可高達 0.94 公里,怎麼想都覺得奇怪,700C公路車 1.34 X 60 = 80.4 Km/hr ,20吋小折 0.94 x 60 = 56.4 Km/hr,這跟實際使用數值相比較就可清楚知道,這份規格書有多離譜。 rpm 634 這數值是 瞬態測試值,還是電腦上的計算值,怎麼測出來的? 測試條件是什麼 ? 使用什麼測試機台? 穩態長時間測試數值是多少 ?

電輔自行車是個雙動力系統,人力 與 馬達 動力兩種,唯一的交叉點就是輔助輪的轉速,當您在下坡時用力踩動踏板,車速高過 20Km/hr時,您就算油門加到底也沒什麼感覺。因為車輪轉速逼近馬達最大轉速。當您在上坡覺得雙腿快抽筋時,加一下油門,那種猶如神助力一般的感覺,真爽。因為車輪轉速遠低於最大扭力值轉速。所以如何控制轉速就是對電輔車使用的最高使用原則。

這顆馬達如果裝在電摩上,單一動力來源,馬達可以轉動多快,車子就可以跑多快。以您這種設定,您想它會發熱嗎? 不可能的事情。

這顆馬達如果要裝在 700c 公路車上,我比較擔心的是依靠這種蝦乎巄的規格書資料,馬達是否會燒掉不耐用,像我的 350w 舊型無刷馬達,就可以快樂地騎乘在 26 吋車上面,比這種齒輪車安心許多。
利口貝爾
350W的馬達怎會是額定18A .也就是說電壓只有19.4?? 比較合理應該是10A .36V不是嗎?.. 我不太認為這個尺寸的馬達能夠容許那麼大的電流...18A也好.25A也好應該是控制器的限流吧
利口貝爾
所以你看樓主500W的馬達.頂多也跑12A上下...跑20A幾乎肯定燒的..40A比較可能是控制器限流.因為控制器可能設計給1000W以上馬達用...也不是給這顆馬達專用
御大感覺您很專業,可否介紹控制器,我電輔車的電池很貴,外廠又沒法修。所以想乾脆把控制器給換了,電池就不用跟原廠買了。
御劍梧
其實,台廠整套電池,馬達,儀錶加上電控,報一萬五,單電控是1800的樣子,但這三電系統,有通訊問題,目前要就是整套換,但好處是,台廠不怕沒得修
利口貝爾 wrote:
女生騎不快.導致又熱又累.也跟不上團,很多跟著伴侶入坑騎沒兩次就放棄了. 實在可惜
電助車可以成為入門訓練第一台車.培養興趣.等練出體力後再改買公路車
也能給有年紀體力比較不行的車友提供運動的樂趣



女生久了之後不太願意跟伴侶一起經常騎的主要原因不在速度拉不快, 而是本身對於騎車並沒有太大的熱忱. 以我老婆而言, 以前是抱怨騎太慢跟不上我, 後來給她買了電輔車, 美國上限是32km/h. 結果她騎到23km/h左右就說不喜歡這種快速的騎車感覺, 到後來同樣不願意陪騎. 這是喜歡騎車與對騎車沒有熱忱的人之間的鴻溝, 速度只是藉口, 並非真正的原因.

就像我的音響也是近發燒級了, 但對沒興趣聽的人, 那些黑盒子則跟磚塊沒有什麼兩樣!

至於電輔車, 歐洲盛行率應該最高, 再來是美國, 台灣很低. 我這邊也是看到越來越多人買, 主要的理由多半是因為年紀稍長, 但又想運動, 電輔車非常適合. 另外一個例子是在都市裡送外賣的, 是為著工作而有電輔車的, 因為國外取得摩托車的法令與成本都高很多, 所以用摩托車送外賣的比台灣少很多. 至於年輕人或女生要先從電輔車下手,培養出興趣與體力後再改買公路車的例子則是少之又少. 說確切一些,我還沒遇過.
御劍梧
我也覺得自行車騎太快,不安全,真的45公里時,煞車距離頗長,可能胖胎車會好一些
jimmy0420 wrote:
我的意思,上坡也不需要用很不屑的眼神,
畢竟電輔車前面是忍辱負重了90公里,
真正爽的也只有上坡這幾兩三公里。


從未有過不屑或瞧不起電輔車的想法,
甚至有時在上坡路段看到電輔車輕鬆超越時,
心裡多少會帶點羨慕的念頭!

個人目前體力還行,
所以仍使用一般自行車從事運動,
或許等哪天體力真的不夠好,
也會考慮靠電輔車的幫忙!

不過我不會拿電輔車與一般自行車來比較,
畢竟兩種產品的定位本來就不同,
沒必要非得在速度與時間上拚個你死我活,
開心騎車,持續運動才是真的!
My Interior Knowledge is Extraordinaire
allenhuang1971
騎用腳踩的空力公路車,去程粉爽, 一路順風...回程大逆風 還要騎60公里才能回到家 就會羨募電輔車 但是騎電輔車就沒有有氧運動的功能了
御劍梧 wrote:
法規時速25公里的限制,大幅降低了參與賽事的樂趣。


你用6小時13分鐘騎完103公里, 算一下, 均速約16.5公里/小時, 所以對你而言, 限制不是在法規速度, 而是因為平常沒有練, 腳力的問題.

電輔車對於平地速度的增加有限. 以我的經驗, 就算給你Class 3電輔(法規速度45公里/小時), 只要你必須持續踩踏才有動力的, 能夠增加你平常速度的2~3公里/小時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也說明了合法電輔車對於練身體還是很有幫助的原因, 因為大部分仍然是靠你本身的實力, 電動只是"輔助".
御劍梧
對,我確實準備不足,除了腳力沒練之外,我連水壺都沒帶,以為會跟馬拉松一樣,會直接有水喝。十足的門外漢
p205jack
樓主您太老實了,當我從大甲溪畔的中山路往下騎時,在大甲溪畔就有一個集結點有提供水,中山路沿線有很多商店,不少穿車衣車褲的人都會進去進行採購補給,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再說。
準備了兩張圖片,上圖是 20 吋車後輪驅動舊型無刷馬達,下圖是 前輪驅動馬達內有齒輪




20吋輪框後輪驅動無刷馬達



前輪驅動馬達內部有減速齒輪

大家可發現,上圖為舊型的後輪無刷馬達內部除了輪榖外圈的磁鐵貼了一圈外,就只有中間的電樞漆包線 (漆包線線徑也蠻粗的),還有 3顆霍爾晶體的接線,其他什麼都沒有,它代表了1.重量較重 ( 約 6 公斤) 2.可能電能轉換效率較低外, 但是使用多年來,沒有什麼問題,扭力也很大,因為裝在後輪,一起動時不能滿油門,否則會翹前輪。為什麼會繼續用這顆馬達,只是為了一個懶字,只要沒問題就好,我懶得再拆開來修理。

下圖是前輪驅動的內部裝置圖,最下面那顆小小的無刷馬達,上面就是減速齒輪,蓋子上有一圈凹槽鋼圈與減速齒輪相接,像這種利用減速齒輪就可以達到使用較少的電功率讓馬達轉動,但卻可透過減速齒輪來獲得較大的扭力,這種裝置的好處是 1.重量輕 ( 約 2.12 公斤) 2. 電能轉換效率高,但缺點也不少,因為將低齒輪的噪音,所以減速齒輪採用尼龍材質,當尼龍與鋼鐵使用一段時間後就會磨損,然後只要 平路,或上坡 加速,就可以聽到馬達的齒輪摩擦音,蠻討厭的,就只能拆下來更換這組減速齒輪。另外因為馬達較小顆,電樞線圈的漆包線徑較小,能夠承受的電流較低,如果您又經常要跑山路,就有可能馬達內的漆包線會高溫融斷掉,建議跑跑一般平面道路就好,運動不建議一定要去跑山路。目前這種類型的馬達已逐漸取代舊型的無刷馬達,後輪驅動也列入常態 ( 後輪驅動不過較寬約 130mm,多了後變齒輪組的寬度),光是一個重量問題就會讓所有人都喜歡,願意去騎一台較重自行車人畢竟不多。
御劍梧
目前使用時有齒比的,馬達部分的外徑是發105mm,線徑是1.3mm,可承載25A電流;原本用0.85的線徑,只能承載15A,燒過後就加粗了。重量2.8k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