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安特是世界有名的品牌...但是??

單車在國外(尤其是歐洲)已經是很普遍的交通工具,除了交通環境對騎士比較友善以外,

外國土地比較大,也較不擁擠,氣候比較適合騎單車,種種因素都是比台灣有利。

相對的,台灣的市場和消費者比較淺盆,一股腦風行單車熱,很多買單車的只是一時興起,只是看到別人有騎自己也來騎,當作交通工具的其實很少,上次筆者去荷蘭考察市場,他們車站附近的單車多到爆,那才叫真正的把自行車融入生活、當作一個代步工具使用!大家試著想想,荷蘭人騎著一台幾百歐元甚至是幾千歐元(但是看起來並不是很貴的那種城市車、裝菜籃貨架大燈的)去車站坐火車或是什麼的,感覺很愜意而且是生活的一部分。

你騎個Carbon的登山車或是公路車去火車站搭火車像什麼話!(笑)

台灣的自行車工業全世界聞名,但是對於自行車文化的推廣,絕對不應該只是虛假地順應民意做做戲就算了,

更何況這個民意民情,還有可能是刻意營造的!

上週五我騎單車去上班,晚上跟朋友吃飯。
在馬路上跟汽機車搶道就不用說了,若走上人行道,我也禮讓行人。
而去餐廳,為了放桌子,餐廳內並沒有太多空間可以容納一台小折。回家時還下雨以致於我冒雨騎回家。
樓主說得風氣,我想要切開來,一個是單車休閒的風氣、一個是單車生活的風氣。
單車休閒這幾年已經抬頭,而我剛開始騎單車時,還是個國中生。同學聽到單車要兩三萬,莫不放聲大笑,怎麼單車會跟機車一樣貴?

但是單車生活,最直接的就是單車通勤。
以台灣,台北市的軟硬體來說,很難。
天氣、道路、環境甚至失竊等因素,很多人都被偷過車吧?我只能說單車通勤還是個遙遠的夢。
群青的高空......朱色的殘照...... 飛舞而降臨的...白青之王者.... 紅色沙塵---- 白色的...火焰,光輝的
印象中是荷蘭吧,我覺得他們的單車通勤就做的很棒,

為了鼓勵上班族騎單車上班,

公司用你上班的里程數當成點數,然後點數可以換取獎品,

電視上得採訪中就有人每天都騎腳踏車上班,

平均每個月都可以換取一個獎品,獎品大大小小都有,

我覺得這就是一個一舉數得的方法,一方面鼓勵單車上班,

另一方面又有獎品可以拿,又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與其花那麼多錢去想辦法解決二氧化碳問題,不如鼓勵騎單車上班,

不過在台北的話我想這的確很難實施,台北的交通不是普通的討厭,

單車族在台北真的一上路就是生死關頭,
我覺得一點也不衝突!
一個是生意上的買賣,進而做到全球的製造供貨商之一
對出產地而言單車風行程度的高低實在是沒什麼關係耶~
這是2回事吧!!
對3C而言,我絕的大多數人還是偏好日本製!
台灣製是第二順位!!而且很多東西也都是代工技術~
雖然國內3C消費產品也蠻多元化的也統稱為台灣製,但實為外國品牌!


就是因為交通工具百百種,所以代步工具會依個人能力跟現實的需求做改變!
日本也是文化很高的國家,卻幾乎每個人都會使用腳踏車通勤代步~
日本也有出產知名腳踏車,單車人口也絕對比台灣多
但是單車環境也沒特別好!他們幾乎不能騎到馬路上,只能在人行道上騎...
所以我覺得產業跟生活上的需求是兩回事~
"不一定"會成正比的相對關係!
相對於IT產業, 台灣的自行車產業已經'低調'的強盛了20-30年了, 只是以前國內沒有單車熱, 大部份的消費族群沒去注意罷了. 十幾年來, 許多國內媒體常會拿ACER當做國內企業在國際間拓展自有品牌的標竿, 小弟竊以為, 其實以品牌形象來說, GIANT才是拓展國際形象最成功的品牌. 這幾年的單車熱, 讓大家給予國內自行車業應有的注意, 只是有個小小後遺症, 就是這兩年要'挖寶'變得很難, 讓老人不太適應, 以前只要在中部幾家熟識的車店繞一圈, 總有些物超所值的東東可以挖的, 現在只能懷念the good old days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