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oleader wrote:雖然這一篇廣告並不是在打自行車的廣告...但是我還是很納悶 那某品牌的葡萄糖胺液不也一樣騎車前先喝一小杯,竟然可以騎贏兩個先出發的小朋友片尾那兩個老人臉不紅氣不喘,倒是那兩個小朋友喘的很假
媒體識讀。首先他們並不是去溯溪,只是騎車要橫渡--渡溪。第一片第二片第一支廣告在上一波單車熱潮還沒到達最高潮的時候,採用細胎,主要可能為了拍廣告選用輕量的車種,速求就是增強抵抗力,跟SARS事件有間接關係,廣告中也說明使用方法(一天一粒),也清楚告知使用的客戶族群,讓銀法族不須要子女在身旁一樣可以照顧自己的健康,同時也喚起為人子女可以如此盡孝道(買他們的產品)。第二支廣告,兩位銀髮族已經一起騎車了(老來伴?),透過沒有專業裝備並騎休閒車(買菜車)的對比,暗喻該產品的專業,牽扛車種應該是登山車配上防爆平胎,表示老年人透過該藥品已經更能Rock n Roll了。當然可能跟導演在選用道具時的強司有關也不一定。在語言方面,透過國台語交雜,拉近跟不同銀髮族的距離(伊不是抹嘎你一起住),第一支強調增強抵抗力,第二支則讓原本不扛車的女性也加入扛車行列,而且她說的話是廣告的第二階段訴求:活力充沛。尤其透過此系列廣告手法讓大家覺得此產品功效很好,連後來才加入的扛車人也能馬上活力充沛。當然最重要是了解廣告透過什麼方式在傳達訊息,這是很好的兩支廣告。
兩支片由室內拉到戶外場景也是不錯的也能吸引到單車族和戶外休閒族群注意到這個廣告有關公寓(樓中樓)樓梯相遇的類似場景還有一片是豐年果糖大家應該都記得女:爸爸,我們家為甚麼沒有鋼琴?父:我們家有電子琴呀。女:爸爸,我們家為甚麼沒有電腦?父:爸爸的頭腦比電腦好呀。番外接續( Ctrl + A 觀看)路人:那你的滑鼠在哪呢?父:我的電腦沒有滑鼠,只有搖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