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y wrote:
這又是因為台灣人的民族性
河濱公園用仿大理石紋路.被批路不平...騎車手會震會麻
自行車道沒有連貫.用水泥鋪路..職責政府沒有規劃
登山也不例外
如果沒樓梯
又被批的一無是處
建了樓梯又說破壞景觀
難搞的台灣人
不要再把"想法的不進步",歸咎於"民族性"。
共產黨都可以思想改造了,台灣人,民主國家,本來就要多種聲音。
重點是有沒有容納其他聲音的雅量。
政府的減能減碳,是不是口號??
我們就從政府有沒有"大興土木"看起。
明明翠綠的山頭,先用機械挖個面目全非,再蓋上一堆"人造建設"。
人造建設,有錢就可以蓋。
問題是自然景觀,你有錢還不一定買的到。
一般喜歡去親近山林的人,多半都是因為喜歡大自然。
會在那邊嫌沒階梯不好走的人,不爽不要來呀!!
對自然景觀,最好的規劃,就是保護他不受人為活動的影響。
連這個都不懂,也不用提什麼規劃了。
小弟唸書主修環境工程,副修休閑娛樂,絕對不是無的放矢。
台灣人的問題在於,明明思想自己不進步,卻還認為自己很先進。
體育產業,是很好的綠能產業,
不太需要消耗很多的資本就可以發展。
許多窮苦人家,無法受良好的教育,
卻可以利用體育產業翻身,成為良好的運動員。
台灣勒??
培訓運動員沒計畫,沒有長期關注。
政府花錢蓋場地,當冤大頭還不知道。
該關注,該建設的,往往慢半拍,又為德不卒。
反而山上海邊,這種不該建設的地方,動作倒是很勤快。
台灣人勒~
自己不進步,不用怪別人。
小弟是一位學校體育教師
想提出個人的看法與見解給大家分享
也歡迎給予指正
一 體育的推展如何去評估
體育的推廣如果用成績去評定那可能很多項目都要被消滅了
目前奧運正式項目有得牌的項目有幾項....
如果用績效(成績)方式去評定推展項目,那自行車就直接被排除了。
因為很簡單它沒有績效!!
可是相對來說,如果沒有去推展又怎麼會有成績出來呢......。
所以體育的推展是不能用"成效""績效''成績"的觀點去評估。
二 體育場館的建設與管理
其實國內並不缺乏場地設施 而是缺乏專業的場地設施管理人員
很多運動場館設施蓋好之後不是閒置到荒廢,就是變相成為娛樂事業表演的場館。
再來就是建置場館的程序
公家機關要採購設備或是建置硬體設施一定是先有預算
再來就是透過公共工程採購程序進行招標在由得標廠商進行施工
國際標準場地設施有標準的規格那沒有問題,若是交付給國外廠商去施工又牽扯到另外的問題。
如果有公務員直接包給國外廠商施作,那鐵定被告到身心俱疲(即使他沒有收錢也知道國外廠商施工品質不錯)。
按照正常程序投標,那些國外廠商也鐵定搶不過那些低價搶標的廠商
過內公共工程的利益太龐大了,牽扯也太多了,不然那些政客的競選經費從哪來。
此外"標準場地"是否符合當地或是我們的需求?
以自行車為例:有場地賽 越野賽 公路賽
你建立任何一個場地在任何地方都會有人說"那不是我需要的場地"
因為你不可能符合每一個人的需求..
至於標準場地的建置與規劃應該由中央級體育管理單位去執行
這個當然是體委會應該負起的工作與責任
至於地方政府要符合各地的區域性與"特殊性"所建構的場館設施
應該由地方政府主管單位(教育局體健科)去主導規劃
可惜的是,實際主導權到後面都變成地方民代去做規劃,為什麼變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經費是他們編的。
三 場館設施的使用
場館的建置不僅是蓋好了就可以,還要評估地點與使用的便利性。
如果今天體委會蓋個奧運規格的越野場地在台東提供民眾免費使用,你願意開車去使用嗎?
換個方式來看體委會在台北東區蓋個依樣標準規格的場地,只是要收費一個人費用2000元,你願意去使用嗎?
以實際例子來看...
國立體育大學的體育園區算是國內北部相當完善的體育設施環境
因為受限交通的便利性,去使用的民眾並不多。
在那舉辦的比賽也是區域性質的居多。
辦何種活動才會爆滿?法會與佈道大會才會將場館坐滿....
場館不收費也是不公平的,因為後續的人事經費與設備維修都要金錢做後盾
收多少?怎麼收?都是需要去評估的
其實當我們作為監督者時我們很容易看見別人的缺失
當我們成為一個執行者時 我們反而容易看不到自己的缺失
我覺得當我們提出質疑的同時 也應該提出你認為適當的執行方式
以同理心去解決問題或許可以減少彼此的誤會與對立,也避免流於謾罵或是民粹的口水之爭
以上是小弟的一點感想....
小弟對於自行車場地規劃屬於外行人 不敢提出見解 只能就大環境的現狀提出我的看法
謝謝給予指正
我的愛車Strida5.1 &Giant M1 & RAYCH R2080 & Giant R800 & Scott自組車
剩下一張嘴的四十歲中年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