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如此,輪組就不必輕量化了不是嗎?各家來比重的就好,反正騎不動是腳力的問題,和輪組沒有關係。
這事實很明顯,較重的框,需要比較多的動能來驅動,才能達到一定的速度,而在一定的速度之下,要維持所需動能會比較輕的框來得小?這實在是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高框的輪組在空氣動力的阻力方面,會比低框輪組來得好,也就是說,板高50mm在一定的速度之後,風阻明顯會小於24mm的輪組,但卻被誤會成是因為50mm的比24mm的來得重,所以有所謂慣性一說,然而,慣性這東西不能無限上綱,若是慣性王道,那選手實在選用前後輪加起來超過3000g的輪組才是吧?反正他們腳力強得很........ 這讓我聯想到前一陣子板上有個天兵在提倡用更大輪徑的輪圈,騎起來一定比現在的700c來得快,完全沒有力學概念。
我在發文之前就明講了,今天這二組輪組的重量幾乎一樣,但就是有很多人在講所謂走走停停這件事,二組重量一樣的東西,走走停停為什麼就是低框的較好?這根本不合邏輯啊?走走停停講的是輪組從0加速到一定程度,論加速的話,不是就跟重量有關係而已嗎?為何從靜止開始加速,低框的就比較好呢?況且,也有幾位先進提到質心離圓心距離的事,質心離圓心愈近,力矩愈小,自然帶動起來較不費力,這方面反而是板輪較佳。
同樣板高,鋁邊碳板就硬是比全碳的來得重,難道說SRAM 的 S80比ZIPP 808 來得更會跑?時速40以上更好帶動?這真的匪夷所思
daniellp14 wrote:
因為二組都是open...(恕刪)
Daniel兄的總結頗為中肯,框高直接影響的是風阻,但究竟能有多大的效果?
借用November Bicycle的輪組風洞測試數據,讓大家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圖一,November Bicycle自家品牌不同框高的輪組以及公認空力表現優異的Zipp 404 Firecrest,在不同時速下消耗的功率,在20mph(32.2km/h)時,框高23mm和框高85mm的輪組消耗的功率只差距4~5W,而框高38mm以上的差距不超過1W,就算速度拉到精英級計時賽的30mph(48.3km/h)領域,最大的功率差距是13W,換算成用均速30mph騎40km能夠縮短的時間,是39秒...(圖二)
原文出處
以上數據能給我們什麼啟示?
1.框高超過30mm後,增加框高對空力效果的幫助就越來越不顯著,這點和減輕車重有異曲同工之妙,6kg以下的車要減輕10g所花的代價可能比9kg的車減100g還高...

2.均速不到35~40km/h,板輪恐怕只有視覺和心理的效果...

givemelightbike wrote:
Daniel兄的總結...(恕刪)
這真是令人長知識的測試,我稍微看了一下文,文中是以他們公司自家的產品FSW 23 wheelset做為比較的基準,FSW 23 框高21mm,寬23mm。
而針對不同板高和Zipp 404(框高58mm)的比較測試中,若以30mph(相當於48km/h),40公里長度的測試差距最多達39秒,但30mph是神人等級的,文中也有提到,若是以20mph(相當於32km/h),40公里距離最大差距則是......13秒....
也就是框高21mm和框高58mm,輪組以外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之下,每40公里的距離,差距時間依速度不同而有著13~39秒的差距,而13秒..... 400公里下來也只省了130秒,約2分鐘... 我看走錯路或停下來上個廁所的時間都超過啦!
依文中所測試的,21mm和38mm之間的差距是最大的,過了38mm之後,差距就沒那麼大,所以小弟認為,Zipp404就可以到頂了,接下來的808或1080其實是爽度比較多,除非已達神人級腿力,否則以一般人的速度(32km/h)和騎乘距離(40km),差異只在短短幾十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