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自行車專用道(圖多)

幾點看法

高架單車道可不需太寬..???保留態度....
1.基本上..一班的1.5米兩側護欄..是肯定安全高度不足的...加高護欄後..再加上窄小的車道...
是否這樣達到舒適安全的使用狀態....
2.架高的車道空間..相對的下方也需要同樣的基礎空間....所以也等同下方原始已經有設置平面車道的空間..
再平面也有相同的條件之下...還有必要再浪費資源..設立高架車道嗎???
3.都市需要的視覺透視感...當唯一的道路開放視覺空間..被高架車道阻礙之後....
相對的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資源來建立都市的新景觀...
4.公共治安..衛生等問題的衍生.....

這樣的理論是一個未來趨勢的論述..在都市計畫中的研究甚多...
但是絕對不是單獨的腳踏車專用道設置的型態.....
需與都市道路與都市生活基準線同時做立體的建構與安排...
我認為..都市單車高架專用道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但是都市立體化的建構..已經慢慢的起步實驗中...(可參閱大阪車站周邊的都市計畫-立體的都市架構)

這絕對是整體的架構..而非單一專用架構的構想...
這落伍的觀念...全世界很多實際的例子可以看....
台灣也有...請看捷運木柵線對都市的景觀衝擊就是一個隨時可見的案例
jack3288 wrote:
大大您可以出來選台北市長,我投您一票..(恕刪)


我也是, 真是很認真的規劃, 不過,基於國民的道德水準考量,下引道1定要規定用牽的,而且還要有出入口過濾障礙
專用腳踏車停車場因該會比專用道實用吧,目前我所知的朋友騎出去都不敢離開腳踏車。

那騎車出去玩得興致都大大減少了,出門還要留一個人雇車是很麻煩的。

EDIT: 目前日本都是把人行道加大,人和車都可在上面行駛。其實台灣只要把人行道上的摩拓車和攤販區離就有很大的空間。

在繁忙的都市街道中,特別建一條自行車道,個人認為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在芝加哥時,自行車專用道是在馬路靠邊一點的地方,畫出一'小'線,而且只有少數街道才有。而主要的一條休閒路線,則是沿著密西根湖,南北長約20 miles的一條休閒專用路,除汽機車外,其他什麼都可以。週末假日,跑步、自行車、直排輪等等,也是絡繹不絕。累了隨時可以停下來,欣賞一下湖景。冬天時,則是許多人喜歡的越野滑雪路線。若要進入市區,請跟汽車爭道。

紐約市裡,除了中央公園,就得在馬路上,印象中,好像也沒有自行車專用道。

西雅圖則有環山的Burk-Gilman Trail 自行車專用道(古早以前是火車道),貫穿東西,然而中間仍有部分得在一般道路中穿行、等紅綠燈。一到假日,也是人山人海,翻車、撞車時有所聞。騎得很快的也不少,當他們要要超車時,就會聽到"on your left/right',提醒你不要亂動。利用這條trail,再連結市區道路上下班的人很多。西雅圖市長的目標是要讓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由目前的1%,成長到3%。(一般道路上,印象中並沒有特別規劃自行車道)
請參考:http://www.seattle.gov/transportation/bikeprogram.htm

回到台北時常想,我們可以有怎樣的自行車道?目前的河濱道,我覺得就蠻好的,主線可以走在上面,需要時離開,進入一般市區道路。當然自己要小心。

以前大學時,曾規劃登山活動環台北盆地一週,當然無法全程都是走在'山'上,很多地方還是得走在馬路上。但我覺得,如果可以環山,在山腰上,起伏不要太大,開一條自行車專用道,不僅有遮蔭,且相當舒服。再利用幾條道路畫出假性的自行車專用道(就是自行車優先使用的意思,當然前提是其他車子得願意讓你),連結河濱道與山腰道,相信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路網。

比如從大漢溪(福和橋),接到公館蟾蜍山(基隆路羅斯福路圓環),連到信義計畫區後方的南港山區,穿過基隆河,再接到內湖山區,之後環繞大屯山區(或陽明山國家公園)一圈,最後接回淡水河。怎麼樣?單單想就覺得風景優美宜人,又具有挑戰性。

而在交通通勤上,要到達目的地,既然是要騎自行車,不管是休閒或是運動,就不要考慮最短距離,而是最順的距離。

只是這個費用所需可能相當驚人,包括土地取得與建造等,施工過程中,免不了還有土石污染等問題。然而連結現有產業道路,重新規劃動線,覺得仍是大有可為。一段一段慢慢連接,每一段都來個通車典禮,相信政客們應該是會樂意做的。

市區道路就是市區道路,想在上面畫出自行車專用道,在台北的交通狀況下,就算了,真的很不切實際,只是官員們做做秀,之後又無法確實執行。一下子就遇到紅燈,要休閒沒休閒、要運動沒運動量(當然才起步就停車,是蠻可以訓練腳力的),再加上還要考慮機車動線,至少我的智商有限,想不出解套的方法。

個人意見,僅供大家參考,謝謝收看!
我也覺得捷運旁的專用自行車停車場比較重要
專人管理或是把監視系統做好
讓失竊率降到最低
很棒的構想,希望能實現

如果安全停車問題能一起解決就更好。
其實小弟之前也有跟版大一樣的想法,只是沒考慮要以"高架"的方式來規劃,畢竟建制成本和土地取得等各方面都有

困難,以現今公部門的邏輯來講,"現況改善"應該是比較有可能的.

比如拿台北市來說,市區內南北向的道路,光是敦化南北路(基隆路至民權東路段)的中間安全島,幅寬至少夠規劃

成雙向單線道的自行車道.此外,仁愛路(市府前至中山南路段),中山南北路(國家圖書館前至美術館前)...等,只要東

西,南北各有一條專用道,這樣一來其自行車穿梭台北市就不是夢了,個人認為這比捷運打幾折都有助於減低二氧化碳

排放量.
推自行車專用停車場....

這個高架..想法不錯

只是....

在台灣大概機車受不了塞車會衝上去吧=.=|||....
跨越馬路的單車用高架橋,
因為如果腳力不夠,變速不夠,根本上不去.
構想是不錯,但要付諸實現..........
我覺得不太可能!!

經費是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其次是未來養護的人力,物力與費用等問題~
這種建設絕對不是蓋好就沒事的....

總而言之,就是錢的問題!
⚠ 騎機車很討厭莫名其妙被狗追著吠,甚至被狗咬!我不能打那些狗自保,因為那些狗有人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