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iwa wrote:
k6668大
非常您支持我們^^ 我代替我們同仁十萬分的感謝

很抱歉,我不是支持你們,而是希望能有更好的自行車環境,假日休閒我都往山上跑,但平常必須在市區騎單車代步。沒有自行車道我只好騎在人行道,事實上到市區觀察一下,通勤代步的單車,10輛有9輛都是騎在人行道上。

自行車道如果設置在分隔島有困難(我倒是不知道困難在哪裡?),如Alex大大的建議設在人行道也可以,若是怕現有自行車道的計畫失敗,那就把自行車道墊高,成為名符其實的自行車專用道,至於壓縮到汽機車的生存空間,抑制汽機車成長本來就是政府的目標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CGKrfEgoTA

這段影片比較實在!!
還有!!
當初設置的時候,為何不考慮設在分隔島上???
我記得上面有條人行步道!!
將其拓寬改善後,就是一條美美的自行車道了!!
又省錢!!
jasberkut wrote:
http://www...(恕刪)


上面兩位大哥

你們有去走過那分隔島嗎?

你們知道分隔島到路口後的落差和如何過馬路嗎? 到時為了在路中央的自行車要過路口...勢必很恐怖

而且該路段路口很密集...
來騎單車吧~環保健康!
錢都丟下去了

也回不來了

我只能祈禱不要再有多錢往這個洞裡面填

給了多的意見,感覺只是讓相關單位有藉口可以再多花納稅人的錢去修補原本規劃不善的問題,還可能把缺口越補越大

就像很多車友說的,為何一開始不在分隔島中間規劃車道就好???不然規劃在人行道上也不錯,有難度,難度在哪???

真的要規劃在馬路上,用白線跟反光魚眼就可以區隔開車道了,幹麻把馬路打掉厚厚一層重鋪呢???

重鋪完沒有乾就開放行駛,搞的一些車友經過時有顏色的材質噴上來弄髒愛車跟衣服

之後又被新聞爆料新鋪的單車道與馬路間隙過大,又再花一筆錢填平

現在花了超過一億新台幣之後再上來詢問意見..............我覺得這好像是開挖之前就應該做的事情不是嗎???

這算是亡羊補牢嗎.....
k6668 wrote:
(恕刪)
自行車道可以分享給行人共用,不應該分享給汽機車使用。(恕刪)

在都市裡我也贊同這個做法

例如:
內湖區的北安路在接內湖路一段, 這裡的自行車道, 就是將原先最外側車道提高與人行道同高, 再畫線跟人行道加以區隔, 不過這一條自行車道還是有一些問題啦, 比如人行道多被佔用, 導致大部分行人走在自行車道上

都市中的車道規劃本來就比較困難, 自行車道要用哪一種形式融入台灣的街道裡, 我想相關單位也都還在試(所以才有各式不同的風格...)

敦化這條真的是問題頗多啦, 不過至少知道哪裡有問題, 提供日後興建自行車道的經驗與參考

記取經驗教訓後, 期待符合大眾期待又合用的自行車道在台灣出現

jasberkut wrote:
http://www...(恕刪)



恩....


jasberkut大 謝謝您提供的意見

看完後,收穫真的很多,謝謝jasberkut大的提供^^
Alex0506 wrote:
上面兩位大哥

你們有去走過那分隔島嗎?

你們知道分隔島到路口後的落差和如何過馬路嗎? 到時為了在路中央的自行車要過路口...勢必很恐怖

而且該路段路口很密集...

不一定要全線設在分隔島,當然也不一定要全設在道路旁,依據不同路況彈性調整是一個方向,甚至可以道路也設、分隔島也設,提供一點意見給相關單位思考,以後要廣設自行車道會更有經驗。

分隔島到路口後可以下來,行人斑馬線旁畫平面自行車道,過馬路後再上分隔島,其實和畫在人行道的意思一樣,只是稍微繞一點點彎,自行車的機動性應該還可以接受。
k6668 wrote:
自行車道如果設置在分隔島有困難(我倒是不知道困難在哪裡?)


那個分隔島,早年就是自行車專用道

據稱是黃前市長設立的,至於爲什麼沒人使用,騎上去就知道了...

(至於如何證明是..我就不清楚了..)
7/18 -> 9/25 : 96KG -> 73KG
cutaray wrote:
那個分隔島,早年就是自行車專用道

據稱是黃前市長設立的,至於爲什麼沒人使用,騎上去就知道了...
第一是沒做好,第二是時機不對。

做事情有時候時機很重要,像很早期超商推出便當,結果通通失敗,現在超商便當可熱賣的呢,不趁這股熱潮把單車推廣到一般生活上,下次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分隔島或許不適合設置自行車道,那就朝其它方案進行囉,其實沒有自行車道,我還是能騎的安全,一條路來來回回走個幾百次,不難發現生存之道。
大家好
我是台北市交工處總工程司謝銘鴻(阿鴻)
謝謝大家熱情的對敦化自行車道有討論,這些意見都是我們進步的動力來源.
去年在規劃路型的時候, 共有六七個方案吧,第一首選就是利用原本的綠帶(分隔島內)空間自行道,結果發現幾個問題是無法克服的,第一就是路口的穿越無法利用號誌處理,因為在分隔島要穿越到對向分隔島,在同樣是綠燈的情形下,我們會面對快車道轉至慢車道的車流交織(或慢車道的汽車要轉到快車道),很危險,要安全通過必須先騎回到人行道(或慢車道的機車停車區),再等綠燈後騎到對邊的人行道(或二段式機車待轉區),再等綠燈到對邊的綠帶,需要三次左轉才可以安全的到達對邊,這樣等候紅綠燈的時間是不方便的.此外,從巷道出來的自行車騎士,要到分隔島內也必須在有紅綠燈的路口才可以進去,所以他在慢車道已經騎一段很長的路了,與其如此轉折,許多人就乾脆騎在車道或人行道上,換句話說,設在綠帶內的方式,可及性不佳.對通勤族的人是不太適合的,我們認為綠帶內的自行車道適合社區休閒運動使用.
自行車道要設在人行道上,當未來那一天自行車大量成長後,人行道充斥自行車,屆時行人已無退路,行人是最弱勢的族群,包括小孩老人或一些視障身障或聽障的同胞,人行道是他們可以尊嚴或悠遊的行走的最後空間,騎車在人行道是會對他們有威脅感的,我們永遠不知道身後那時會蹦出一輛自行車來,我在日本考察時,常被自行車嚇到,他們不是正面而來就是從背後穿梭,走在人行道非常有不安全感.
北安路的路型是先由縮減汽車車道的寬度開始著手,然後把節省的空間用來作自行車道,車道高度與人行道等高,不過那一種作法的成本很高,因為要把車道墊高,必須先處理排水(墊高後就堵住排水孔),所以必須在車道旁先挖出一假溝,然後把假溝的水再排到原本的側溝,這樣的挖掘成本很高,因為有時後都會挖到電力或電信管線.....它這種路型的方案優點就是比較不會有被汽機車夾雜的威脅,但缺點仍是上面常常有很多行人在走,同樣騎起來也不順暢.
我們在敦化自行車道所作的規劃與設計,是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價值,盡量將人行道回歸給行人使用.我們開車會騎車下車後的身份就是行人,每個人每天都會走路,我相信大家都不願意在人行道上仍受到機車或自行車的按鈴.我們將自行車回歸慢車,走在車道原本應該屬於我們的空間,這些空間早期是讓汽車長期停車佔用的.汽車停車後這些道路空間就不能被其他人公平公共使用,所以才規劃將它騰出來讓自行車使用,大家可以改變一下停車的習慣,原本應停在地下停車場或路外停車場的車輛盡量養成改變停車方式的習慣,我們自行車族的路權就會慢慢明顯出來,大家才會慢慢對自行車養成尊重,以後在任何一條道路都要受到同樣的尊重.
我們有設部落格有相關文章(都是下班後同仁寫的),也歡迎大家可以流覽給我們指導,有互動才是真正的交流,大家的支持才會讓自行車的友善環境慢慢成長.我們會虛心地接受大家的指教.
http://www.wretch.cc/blog/bikelaneteam/15875293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