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的基本動作很札實,讓人有覺得回到90年代的感覺。現在的NBA精彩度不足(保守的說法)
,大多數的球員基本動作差,多靠大肌肉;體型單薄的人不被教練重用是正常的。若不要被人種或國籍給框住,任何基本動作優秀的球員都可能因此受到注目,這就是所謂的一股清流
。2.台灣很少有運動員是真的喜歡某一項運動而去當運動員的。大多數的過程都是小時候被半強迫的(這就不需要多說了)…。這樣的方式要培育出優秀的運動員是可以的,但要培育出最頂尖TOP的運動員是有一定的難度,但也不是不可能。如:中國…但人家人口眾多,如果台灣有一個籃球天才,就表示他們可能有上百個才能差不多的籃球天才;當然,也要正好那個天才被強迫去打籃球
。3.棒球熱,其實大多數的球迷根本看不懂棒球。瘋林,其實大多數的人都看不懂籃球,甚至連NBA是啥都搞不太清楚。單車,說真的,我騎了好幾年了…可是奧運單車項目規則我都看不懂,環法績分怎麼算我也不知道,只知道速度最快的不一定是冠軍…。(我可能是少數會承認不懂的吧…)
結論:凡事強求不來,"林"現象就當做是新聞事件來看就好了
。
youstudy wrote:
我就搞不懂,為何政府...(恕刪)
您這個純粹是獎牌觀點看體育,對岸行之有年,可以瞭解一下,這個政策雖然幫助他們在奧運拿下最多的獎牌,但是卻沒能讓國民普遍的參與到運動來,甚至在學校體育設施的投資,都可以算是世界後段班的。
推行體育就要推行大家能方便施行與普遍都接受的運動,籃球、慢跑、游泳、自行車等等,這些對身體健康較有幫助的運動多多推廣,國民的體質才能有進步。高爾夫或許有其觀賞性,但是花錢推廣到社會大眾的身上,成本比蓋籃球場不知道多幾十上百倍。台灣人打籃球是拿不到獎牌也出不了林書豪,但是能透過推廣大眾喜愛的運動,讓百姓得到實質健康,降低醫療成本,才是最重要的目的。獎牌就留給對岸的那些奪牌面子隊吧,我希望台灣人得到的是裏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