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illeif wrote:
呵~ 我也是復健...(恕刪)
我也是韌帶撕裂,現在也騎腳踏車復健,
基本上韌帶是不會自行修復的,騎車可以強化肌肉,能取代部份韌帶的功能…
真希望韌帶有一天能好…

但是騎車是個好運動啦~!
squeez wrote:
...個人認為,自行車是少數「功能對了,美學經驗就出現」的人類工藝品。
藍白拖鞋功能能對了(這裡的意思是說做一個可以讓你穿出去買煙不會出搥的功能),為什麼很難有「跨文化」的美學經驗(有強烈文化認同者未必同意我這個說法,但不在本題討論範圍內,但我確定,我紐約、巴黎、穆斯林的朋友們對藍白拖鞋沒有認同)?我想,是因為藍白拖鞋的功能要求在設計上未到最嚴格的標準。
僅僅二片具有美麗曲線的膠片體,除了提供人們基本保護足部的功能外,還具有驅魔(打蟑螂)、趣味(充當手機搞笑)、增加生活情趣(夫妻吵架,拿起來互丟)...一雙20元,價值無上,阿兜啊不懂
然而自行車卻具備跨文化(先不談無法騎車的愛斯基摩人對自行車是否有美學感)的美學說服力。自行車每一個零件、以及構成後的全車系統都在「最小重量、最大強度、最適剛/彈性、最優力學與能量傳導、最佳數學合理性、最快速度可能性.......(視任務需要可以加列後續無窮選項,想要弄一個「如何在月球1/6重力下維持捉地力」的功能導向設計的自行車應該也作的出來)」等諸多嚴格功能要求裡被設計與製造,各元件在生產過程裡就被各種條件制約,一旦成形,這些工藝品都包含著極強烈「合理性」,加上因為要服務人類的身體,所以自行車可以說是一套「被視覺化的人體美學機器」(IC設計也有很高的功能制約,但因為不需視覺化,也不需服務身體,所以沒有人會著迷電路版配置的合理性)。有設計經驗的人都知道,越是嚴格的功能制約,設計師必須從材料特性、尺寸、數學關係、力學滿足、工法解方.........等這些最原始的要素去發展設計,若再加上速度、重量、可攜性、維修或運送考慮........等不同變數,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好的自行車零件,是「那麼恰如其份的」的滿足了功能,也「那麼理所當然的」滿足了視覺,而且,因為在設計發想階段的錘鍊,自行車除了強烈的人造工藝性格(材料美學的炫目、加工精準的犀利、系統組合的準確.......),即使不夠敏感的人,無須明言告知也能察覺自行車隱隱透露著數學的暗示、力學的誘惑、與工藝學的召喚...............就如同高明的戀人一般,好的品質無須直言了當,說不出的卻能吸引你的,才是持續吸引你的驅力與魅力。
自行車,就是這種「在嚴格的功能要求下,功能對了,美學經驗就出現」的魅力對象物,我想,這是自行車迷人的美學特質的來源,當然,自行車是用來騎的,不是用來看的,美學經驗不只來自視覺,也來自其他的身體體驗,這將接上第二個關鍵理由:「自行車與自我認同」,美學體驗建構自我認同,自我認同刺激美學經驗,有這個過程,自行車就會成為對自我產生說服力的魅力選項,這也是很多人迷上自行車就不會退出的心理扳機........。
jeansbomb wrote:
若更多的自行車消...(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