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的狠 wrote:?請問你從哪裡感覺...(恕刪) 不能只靠身高就來斷定適合的上管長度的~每個人的手長~軀幹長~頸椎彎曲程度~核心肌力~都不盡相同沒有一定是身高多少就要騎多少上管長度的何況車種還有區分為爬坡型~長途型~二車種~水平上管也不相同選車還是要選適合自己的才對
參考下面這篇在公路車之前 ucc0279peter 分享文章公路車坐管上刻度的疑問???及店家fitting的專業度???ucc0279peter2016-12-18 11:00 #31選擇車架對很多版上業餘的騎士常常只是(視覺 VS.現實)很多人因為習慣看職業選手選用偏小的車架(利用小車架來製造超大落差,看起來很高的坐墊和座管,再加超長的龍頭)所以人人都想騎看起來很帥的車但是現實就是大部分的業餘騎士大多不適合騎偏小的車架仔細觀察很多入門或較年長的騎士的騎姿就很像是當兵時做了300個伏地挺身後用很僵硬的雙手勉強撐在地上一樣因為核心不足......這時候因為小車架提供的把手到坐墊的實際水平距離較短所以剛好滿足了這個需求好笑的是也因為核心弱小車架的頭管短只好墊成長頸鹿!......帥度大減!偏偏真正合適或稍大的車架可能因為初期核心不足再加上看起來不夠帥!大部分的人反而很難接受再加上初期可能還要先換較短的龍頭所以操控變差然後帥度大減.....所以現實反而是乏人問津!觀察國外的單車部落格或專業單車網站大部分老外都是騎真正合適或偏大的車架的.....只是現實上大部分版上的騎士是選擇看起來帥!就像大部分的車友寧可選用腿力根本無法長時間推動的高框版輪......而不是選擇較適合混合地型的中低框版輪. 因為帥就好!有時看到版上車友用壓縮車架特有的高座管的視覺效果來質疑水平車架的座管看起很低就覺得蠻可笑的!用上管立管長來決定車架大小不如用Reach/Stack和頭管長度來選擇Peacewinnie90313 wrote:大家好!!小妹是騎...(恕刪)
補充另一篇我的訂製鋼管車..... BarcoParson1207'先簡單講一下當時Fitting的過程,約莫20多分鐘,用來Fitting的器材是我自己的車,之後白董要我去試騎店內的一輛組好的碳纖車 (試騎回來後才知道上管是55公分,龍頭12公分),稍作調整後,我去騎了河濱5公里,我的感受和當時在2015年借騎的那輛感覺很像,挺舒服的! 嘗試握握看下把? 嗯,OK不吃力! (我下坡習慣握下把,偶爾平路也會),站起來抽抽看? 也挺穩的! 比較奇特的是多了點鋼管車的Q彈感,但老實說,我不知道他要我試的是什麼東西? 第一印象是,和我平常踩踏的方式不同,多收了一點! (畢竟車架比較大) 第二個感覺是,這車不”憋” (也可以說不擠), 和我留在店內那輛Tecno未拉高龍頭前是完全相反的騎乘感受……. 就這樣,我騎回了店裡。再五分鐘後,Fitting的結果出來,我的上管是54.5公分,龍頭是11公分,立管72.6度(靠! 有沒有搞錯啊? 不過30多分鐘,你告訴我尺寸就是這樣,好歹讓我上上那個什麼Fitting台吧? 架個雷射還是側錄也行,怎麼這麼草率? 免費的Fitting也不是這樣搞吧?.....)於是我提出了我的疑問: 這可比我以往的尺寸大了不只一碼耶?以下是白董的解釋:1.騎車是上半身帶動下半身的協調運動,當你坐滿整個座墊的時候,不管是握在手把水平的位置,煞把的位置,還是下把的位置,前臂和上臂的夾角都應該大於90度 (如下圖),也就是手肘不該在腋下以後的位置,想想看手握車把時,手臂是在伸展還是憋在胸前的時候好拉車,太擠的結果會造成不好出力,也不利於長途騎乘。2.TIG與Lug車架的限制: 1996~2004年間,所有車廠下場比賽的一級車架都是TIG工法,所以TIG至今是非常成熟的技術,Lug工法有先天上的限制,Lug本身是翻砂模製成,精度上不會比CNC來得精準,在Lug完成後,因為它是套於管材外的,接管角度可以調整的空間非常的小,所以市售鋼管Lug車架很少能訂製幾何尺寸,況且,如果沒有熱情或曾經參與過那段Lug歷史的消費者,會有那份感動嗎? 如果沒有? 何須追求較古老製程的車架? 當然,純粹喜歡Lug感覺的人除外啦! (這一點我倒是蠻贊同的,我兒子年紀也要大到看得懂魔力小馬或是JoJo冒險野狼才會了解我當年的感動)。3.大約8年前出現的美式Fitting理論挺唬人的,器材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外掛雷射加側錄,商家會使用器材沒錯,但觀念是正確的嗎? 論述中所提到在臀部坐滿座墊的情況下,踏板位於3點鐘位置時,膝蓋的前緣要與姆指球切齊,這是大錯特錯的,環法與環義每年上千張選手的照片中,找不到一張可以佐證這個理論,如果這個理論是正確的,為何真正下場的選手們不這樣去設定車輛的座艙? 若是設定膝蓋與拇指球切齊,在攻擊騎姿時,屁股前移會造成膝蓋超過拇指球過多,而在爬長坡的時候,座墊的後移空間又變得不足! 況且Fitting的時候並沒有對抽車或握下把時的姿勢有多加著墨,那些姿勢的座艙尺寸難道不重要嗎? 騎乘者永遠只有握煞把或平把的位置? 騎車不只是單一姿勢撐完全程,為什麼公路車把手在經過數十年的演變要設計成目前的形狀? 如果車下把都用不到,那騎平把的車就好了(重量還比較輕一點)會有坐著踩踏、抽車畫圓踩踏的動作,是將大腿往前延伸,有往前踹的出力,當踏板在3點鐘位置時,小腿與地面應為垂直,之後在下死點(膝蓋微彎),運用大腿後側肌肉帶動腳往後收,有後拖的力量,如果少了拖的動作,畫圓踩踏就變成只有上下作動(因為腳踝已經被擠住了),所有的知名品牌的卡鞋,在腳後跟處都做有加強的結構,就是為了讓使用者做拖這個動作時(如下圖),有良好的支撐性。winnie90313 wrote:大家好!!小妹是騎...(恕刪)
呵呵美女首先2萬並不會換到比較好的車,其次修改龍頭如果可以符合你的設定也不是不可以修改龍頭確實會更靈敏,但是下坡絕對不會危險,反而更加安全證明:你看看下坡車、登山車、三鐵車,如果危險下坡車不就天天摔死人沒人敢騎缺點:短龍頭不利抽車,還有沒有核心力量穩定平路會微晃解決辦法:短龍頭解決辦法1、手只能輕握2、確實練好抽車3、最壞打算頭碗蓋多轉緊一點點,但是相對反應需要比較出力一點點這是一路30年經驗,我是下坡車、爬坡車、彎把到現在只能平把經驗跟你分享,當然公路車最好龍頭是7~12公分,但是7公分以下只是靈敏問題公路車須要長時間穩定輸出所以較不適合,12公分以上早期認定是安全問題,我光龍頭就是5~11公分每一公分都最少一個,只是角度都是7度的,彎把也是38~42幾乎都有庫存你的tt上管確實有點長,下半身如果可以,修改龍頭也是一個方法
禾勝 wrote:呵呵美女首先2萬並...(恕刪) 下坡車跟登山車不能拿來跟公路車比的~雖然下坡車跟登山車的龍頭普遍都比公路車短~因為他們需要過彎犀利的操控~依需求來說是有點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平把寬度是比公路車的彎把來的寬~相對來說~手握把手的寬度越寬穩定性也會比較好一點短龍頭問題在騎起來會有點晃~所以需要額外付出體力在穩定車身~騎長途來說還是蠻累的不過當然還是可以試試看啦~每個人的接受度不同~或許你可以接受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