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9/18參加完2010大台北國際無車日,行經關渡大橋回家途中,因早晨曾下過雨橋上鋼板路面溼滑...都已經知道鋼板滑,還用騎的,真的是嫌命長,鋼板加水跟溜冰沒兩樣,除非是神乎其技,不然摔倒應該是正常的,那段路我就騎過就已經有相當的警覺,應該要請縣政府舖一層顆粒塗層,就可以避免憾事發生,可惜這種塗料無法耐久,每年都要重鋪,稅金可不是這樣用的,釜底抽薪之道就是重蓋。
關渡橋自行車引道 2端2邊 4個 是水泥路面 而橋上的自行車道是鋼板 水泥路面反而不會滑 而鋼板部用下雨就很滑了 騎跑車上去的 請自求多福 這年頭..... 乾脆立個牌子 "民眾騎自行車會摔死 請自行注意安全 發生意外自行負責" 原來 自行車道是這樣規畫的! 台灣要自行車通勤 還得多死幾個名人 因為死一般人 是沒人注意的!!!
一座橋八百公尺,用牽的會不會太好笑,建議版大申請國賠,並可去監察院申請陳情.加上選舉到了新北市候選人朱先生不是提倡單車活動嗎?發個MAIL給他.不要讓自己權利睡著了.一個錯誤的設計不應該只是立牌告示就可以了事,政府做錯事百姓就要默默承受嗎?就如同賣場可否立牌請消費者自行注意商品有無過期.消費者買了自行負責.可以這樣嗎?祝版大早日康復
我女朋友也在關渡大橋上摔過車才下一點點雨而已鋼板就非常濕滑已經用很慢的速度騎車,但稍稍按一下煞車就摔出去了還好只是皮肉擦傷,沒有骨折我只是覺得...就算是人行道好了,有必要做鋼板嗎?走在雨後的鋼板上也超滑耶,像溜冰耶~~這樣對行人也不安全吧???
危險的騎車路況隨時都可能出現, 這不僅僅是關渡大橋而已, 還有光面磁磚;人孔蓋;樹葉;砂礫 ...了解輪胎與路面材質的摩擦力, 能避免或降低事故的發生率.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有接觸面表面的性質及塗層' 表面承受的壓力' 接觸時間' 表面滑動的速度'空氣的濕度或乾燥程度等等還有更多... 蠻複雜的車速與視野前置距離成正比, 儘可能預留較多的安全反應空間, 以備突發狀況發生時有足夠的應變時間.本人三不五時騎16吋小摺Curve 飆速通過這個危險的橋面, 數年來任何氣候未曾發生滑倒事故.在該減速的地方, 騎在車上比行人走路還慢.路面溼滑或油膩, 是滑倒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粗估這個橋面上發生摔車事故的人大約幾千分之幾吧(並未實際統計過)關渡大橋橋面上的滑倒事故發生率這樣算是相當高, 有關單位應該正視這個問題,鋪設柏油路或水泥路或其他磨擦力較佳的材質.馬偕醫院急診室應該很清楚關渡大橋是危險的騎車陷阱(即使是好天氣,也常有人頭破血流送急診)我們常說: 萬一怎樣怎樣? .. 萬分之一... 似乎是大家對意外發生率高低標準之共識只要事故發生率大於萬分之一, 政府就該改善路面, 保護用路人生命安全盼望樓主早日康復,樓主如有餘力發起敦促政府改善橋面安全, 本人百分百挺到底,畢竟每天經過的單車新手,老弱婦孺不計其數, 包括我在內大家都提心吊膽耗費心力在這不良橋面上.
版大您好!我也是在9/18大台北無車日經過關渡橋"擂田",還好我摔的沒有那麼嚴重肩胛痛而已,我個人覺得那些官員们真的會害死人,設計這種自行車的車道"不夠專業"浪費國家資源,第一次過關渡橋的我,再也不會去那個地方....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