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tubeless外胎 使用感想


chanel2318 wrote:
實用的心得分享, ...(恕刪)


如同樓上所說,少了內胎的關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t55MSaFJ4

多功能性、耐穿刺性的確是重點!

但幾位會騎公路車去off road?我想還是在少數。有些原廠tubuless會建議胎壓比

clincher的少15%!原因就是要有更多的接觸面積得到更好的抓地力讓你在非on road

上能更安全!這點很重要!但用tubuless的車友,有幾位會真的去這種路面騎乘?我想極少!

所以多功能性在目前台灣的車友來說,沒幾個用到!耐穿制性,一定比內外胎的還耐!這點是事實!

我想這的確是相當大的優點!真的怕破胎,又不想上管胎,的確是最佳方法!只是內外胎的車友們,

遇到破胎的情況因人而異,常破的建議試試tubuless,一二年而且外胎換過好幾條才破一次的,

真的還是大有人在,這些人為了耐穿刺性,前後一組要增加150g左右的輪胎重量,我想就會有不少人

考慮,雖然測試的simon說感覺不太出來,但上功率計就不一定,但是更小的形變而有更佳的滾動性

是否能打平這150g的增重,就真的要靠功率計來測了!結論來說,經過幾位賢拜的分享和討論,

tubuless的確有他的好處在,在公路車上雖然沒用過,但有機會也會來試試看!





小弟我兩年前入手一組瞎貓之後就開始我的無內胎人生

Schwalbe one 是我第一組裝的 tubeless

也是裝最多組的胎

後續也裝了...........

MAXXIS PADRONE

IRC ROADLITE

hutchinson intensive

hutchinson ATOM

一些朋友也都被我推薦換胎

我換tubeless不是為了性能、路感

而是出門不想破胎掃了好興致

也不用帶一堆補胎工具

裝胎跟第一次撐起胎把胎唇定位需要一些技巧跟經驗

補胎液也要慎選牌子,這個效果真的有差









mpz10whale wrote:
原因就是要有更多的接觸面積得到更好的抓地力讓你在非on road
上能更安全!這點很重要!但用tubuless的車友,有幾位會真的去這種路面騎乘?我想極少!

減少胎壓的確是可以增加接觸面積這無庸置疑,不過不管是不是Tubeless亦然。

不懂為什麼會提這點...再者,台灣有很多On Road的路真是爛的可以。

稍降胎壓可以增加舒適性,少了內胎的Tubeless理當是比有內胎會更舒適,力量傳導更直接。

這應該跟管胎的情況會是相似的。

mpz10whale wrote:
前後一組要增加150g左右的輪胎重量,我想就會有不少人
考慮,

現在的Tubeless的輕量,已經不見得比外+內胎重了。

馬牌GP4000 SII 23C 205g(單外胎)
SCHWALBE PRO ONE TUBELESS 23C 235g


ganlilamo wrote:
小弟我兩年前入手一組瞎貓之後就開始我的無內胎人生

前輩的Tubeless真是閱歷無數!!

小弟主要是因為車架硬,為了尋求舒適一點的路感又不太想與內胎搏鬥,想換上試試。

看來前輩對於SCHWALBE ONE頗有好評,等我這條GP4000 SII磨光,也要來體驗看看。

補胎液,前輩有覺得哪幾款不錯的呢?
gan大用過這麼多組無內胎!的確讓人驚訝!

真心請教gan大幾個問題:

一、補胎液灌入之後,多久需要重灌一次?裡面乾了沒要如何判定?聽得出來嗎?

每次打氣的時候,拔起打氣嘴時是否會噴?還是需要技巧?

二、胎的更換時機是?一般內外胎我都騎到至少3000公里以上,檢示外觀如有明顯的破損就會更換掉。

如沒有會繼續使用至5000公里以上才更換。

而tubeless胎是怎在什麼時間點換?你更換外胎的時機是?

三、不用帶工具出門,是連挖胎棒、內胎等都不用帶?如此有安心感?

四、使用tubeless到現在,在外面有無遇到還是被刺破的情況?真的遇到你如何處理?

五、2way fit 的框,和現在雜誌介紹的一般框加上襯帶的框,是否大大都用過?

一般框處理成可以裝tubeless的,是否會容易漏氣或有其他缺點?

感謝你!


wrote:
小弟我兩年前入手一組...(恕刪)



也真心請教一下新米少尉一個問題:

不知你clincher 和 tubeless的胎壓各是打多少?




新米少尉 wrote:
減少胎壓的確是可以增加接觸面積這無庸置疑,不過不管是不是Tubeless亦然。
不懂為什麼會提這點...再者,台灣有很多On Road的路真是爛的可以。

mpz10whale wrote:
gan大用過這麼多...(恕刪)


小弟還沒上Tubeless的胎,所以沒打過。

clincher的胎,會看騎乘的路線決定打多少的胎壓,不過脫離不了100~115Psi的範圍。

滿好奇您為這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看你上上篇的回文,誤會你已是用過的人士了!

很好奇真的使用tubeless的車友,胎壓都打多少?這點你難道不好奇?

有幾個真的會降胎壓去嘗試更多的路線的?希望有經騎的分享一下!

有些外胎建議比clincher減15%左右,以110的胎壓來說,就是打到93psi左右

這低於許多clincher胎的下限,clincher的車主很少人敢打這麼低。

一怕蛇咬二怕破胎三怕直接接擊輪框。

那既然tubeless強項如此,有多少用的人真的去試過?我真的很想知道!

但tubeless不怕蛇咬、很不怕破胎,但直接撞擊輪框這一點在這較低的胎壓似乎還是無法避免?

再者降了胎壓舒適性上升,但理論上抓地力就等於磨擦力,是否也會明顯的感覺到變大?

這也也想請教一下gan大大!


新米少尉 wrote:
小弟還沒上Tubeless...(恕刪)

mpz10whale wrote:
看你上上篇的回文,...(恕刪)

早在在幾個月前朋友就一直推薦我用Tubeless無內胎系統,剛好昨天換了SCHWALBE ONE,順便分享一下個人感想。
1、關於胎壓,輪胎上的標示70-120PSI,車店老闆建議90,所以我是用90做為標準。
2、原本使用的輪胎是VITTORIA OPEN CORSA CX。經過昨天初次騎乘後,SCHWALBE ONE的表現確實令人滿意,路感Q彈而不死硬,尤其在經過白漆減速條的時候,那種舒適感比起OPEN胎要好很多,起初以為是自己錯覺,所以故意騎上紅磚人行道再試,果然吸震效能很明顯地勝過OPEN胎。
3、滾動阻力應該是比較少,因為踩踏變得較為輕快。而且也覺得過彎較為穩定。
4、安裝的部分是車店老闆做的,看起來似乎不難。首先是裝上專用氣嘴,接著裝好輪胎後再用挖胎棒將外胎翻開約10公分的開口,然後從這開口倒入補胎液,倒入的量幾乎快淹到輪框,最後再轉個角度讓剛剛的開口朝上方,用挖胎棒將外胎翻回框內。初次打氣也是用空壓機,將輪組旋轉數秒後確定沒漏氣再用打氣筒補足胎壓。
5、老闆說,補胎液大概可以撐8個月,時間到了再補充即可。

frontline wrote:
2、原本使用的輪胎是VITTORIA OPEN CORSA CX。經過昨天初次騎乘後,SCHWALBE ONE的表現確實令人滿意,路感Q彈而不死硬,尤其在經過白漆減速條的時候,那種舒適感比起OPEN胎要好很多,起初以為是自己錯覺,所以故意騎上紅磚人行道再試,果然吸震效能很明顯地勝過OPEN胎。
3、滾動阻力應該是比較少,因為踩踏變得較為輕快。而且也覺得過彎較為穩定。

這兩點,小弟的感受相同。
不管是減震效果或是滾動阻力,真的明顯好上OPEN不少。
仔細觀看OPEN胎,會發現可能因為內胎的關係,OPEN胎在轉動時會有胎面上下起伏的現象。
這點,對於滾動阻力來說,肯定是大大的扣分的。
(上面這點,看過馬牌4000II跟瑪吉斯鑽石胎,都或多或少有)
但是TUBELESS胎上,就沒發現,個人感覺是因為多了那條內胎所致。
(SCHWALBE跟IRC)

frontline wrote:
4、安裝的部分是車店老闆做的,看起來似乎不難。首先是裝上專用氣嘴,接著裝好輪胎後再用挖胎棒將外胎翻開約10公分的開口,然後從這開口倒入補胎液,倒入的量幾乎快淹到輪框,最後再轉個角度讓剛剛的開口朝上方,用挖胎棒將外胎翻回框內。初次打氣也是用空壓機,將輪組旋轉數秒後確定沒漏氣再用打氣筒補足胎壓。

有用空壓機裝會容易很多,這是真的!!
小弟用過RR21(Tubeless框)跟改造過一組跑Q,算是有掌握到技巧了。
對一般沒耐心的朋友來說,安裝上真的有比較困難一些XDDD

下次等胎皮耗盡,要來改造小弟手上的R5~嘿嘿
目標全OPEN框TUBELESS化!!
我個人用法, 補胎液灌了第一次, 就不會再灌
因為補胎液 6-8個月就會乾涸, 留在胎內,
如果你又再灌補胎液, 留在胎內的乾補胎液只會越來越多,
在外騎車, 我是帶一小樽補胎液, 真的刺穿了小洞, 才灌補胎液.

不過從以往越野車到今天公路車 tubeless,
用了多年都未嘗爆胎. (回到家才發覺刺了釘是試過的)

frontline wrote:
早在在幾個月前朋友...(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