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台北縣河濱自行道踏騎問診

柏油或是水泥的維護,甚至淹水的影響我都不懂,不過台北市這邊好像都是柏油路,整個騎乘的感覺好很多,兩岸的柏油保養難度有差很多嗎?

當然台北市這邊的問題也不少,等市府也有人願意上來聽聽車友的意見再說了。
開版不到二十四小時,就累積了快五十則回應, 這強度大概只有[電車男艷遇閃光文]差堪比擬,
一則以喜,在台灣社會透過理性公共對話以利整體推進看來還是希望無窮 。
一則以憂,大家的回應強度來自怨念的累積, 看來,開這個板打開了一個車客意見水壩閘門了。

頂著鋼盔繼續幹活吧。

首先,我想以個人立場,用一個也許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試著描述[都市自行車計畫/系統]的處境.

在台灣談都市自行車方案,有點像面對肝炎(學醫的朋友對這不倫不類的比喻請高抬貴手)這種症狀,

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人體,都市自行車系統就同部分肝功能有排毒清陳的效果(有越好的自行車環境,就有越多願意對環境友善的人,就有越來越多人過著對環境有利的城市生活.......這類的良性循環)

也許是過去欠缺準備,台灣都市自行車環境常常是聊備一格的都市交通功能與休閒設計,功能勉強運作但是問題重重,就像肝一邊發炎,還是得一邊繼續發揮功能(再次懇請對這不倫不類的比喻高抬貴手)。

這兩年,台灣自行車風氣大開,加上油價高漲/節能減碳作為意識推手,市民對自行車環境要求越來越高越細緻,原本勉強滿足的自行車系統就像猛爆型肝炎一樣,路面議題,熱門路段擁擠問題,周邊服務不足問題,公共管理問題,使用者文化問題............................種種問題全數上桌了,肝功能指數紅燈狀態..........


提這個比喻,是想跟大家報告我們的工作想法,
就像面對猛爆肝炎一樣,急救型與復原型的療術要同時並進,有些部份慢不得,但有些部份也急不得 ( 當然,急慢優先等排序,大家可以對話討論)

我们的工作,先從資源的調度準備開始:

主要包含以下這部份:

(一)北縣自行車環境改善規劃設計資源:這部份已辦理發包中,預計2008/08專業團隊就會進場,只是這次專業團隊得聽大家的意見,他們負責研擬最佳方案與細部設計,過程中相關進度我們會在網路上邀請大家的討論(只要大家還有興趣的話)
(二)北縣易震動路面緊急改鋪工程:縣府已調集1000萬工程經費,指認五段易震動路面進行柏油改鋪工程。
(三)北縣自行車環境改善工程經費:這部分我們還在跟中央相關單位確認細節,目前看起來有樂觀的空間,可以做很多事(但是不一定為改而改,我們會評估方案的公共投資合理性),相關經費2008/09應該可以到位,部分經過指認且
不複雜的改善工程就2008/10開始啟動。
(四)北縣自行車整體指標系統更新:目前正辦理發包,預計2008/08工程承包團隊就會就位,我們會預留增設告示牌的額度,以應在踏騎過程中,或是在網路公共對話鎖提出的新需求,這部份也請大家持續提供意見。


對應相關工作分成幾個主要時間架構( 以2008/06起算):

(一)2008/04~07 五段易震動路面緊急改鋪工程
(二)2008/06~08 踏騎問診
(三)2008/07~08 編列下年度預算,以應98年自行車改善計畫所需
(四)2008/08~12 專案方案規劃(如越提設施,主題路段營造等)
(五)2008/10~12 (經指認)優化路段升級工程(比如熱門路段拓寬)
(六)2009/01~08 發包執行2008/08~12各項專案規劃之工程



這是我們的初步工作架構與相關整備,希望每次踏騎問診的議題能落實到這工作架構中,因每個議題所涉及面向與複雜度各所不同 為避免頭痛醫頭 或是像貼撒隆巴斯做局部處理 我們對踏騎議題將分成四層來處理(當然 各議題的優先順序各位也可以提出不一樣的看法) :

(1) 急迫、顯見、且有即刻行政處理能力的課題(如已有開口合約可處理者)
(2) 中期方案(需經過專案專業規劃者,預訂4~6個月內提出方案,如水門 旁路幅縮減致機車道與自行道衝突的解決方案)
(3) 整體性系統方案(預訂2009/08前完成)
(4) 政策提議(如自行車主題區之規劃)


先跟大家說明到這,再寫下去大概沒多少人有耐心讀完,有興趣的人我可以針對細節多作說明。


希望,這樣的工作架構可以面對猛爆型肝炎,以及在網路開了閘門的車友意見大水囉。
各位單車同好,由於我7/5有事無法參加,所以想請有去的人幫我發言一下.

路面好不好騎很重要,但安全問題更重要.

1.華江橋護欄過低
2.華江橋人行道有水溝蓋不見了,己數月了.
3.人行道過窄.

這3件事加在一起.遲早會發生事情的....麻煩有去的人,幫忙發言一下.


air1353 wrote:
臺北橋那一段一直沒接通~
對於疏洪道環狀18KM是一極大敗筆~
前後沒接通~附近的車道都快發草了~



列入7/19二重疏洪道段考察議題,

air1353兄一起來嗎?或是指認地點給我們好作紀錄?
squeez wrote:
Psychofox ...(恕刪)


柏油路面,說個粗魯的比喻,就是有黏聚性的石油麥芽糖把碎石級配黏成一團, 以壓路機械壓成一片豬皮貼在實土層上。這層皮,短時間下個雨,淋個雨沒什麼問題,但是,一旦泡到水,就像麥芽糖會融化,整個黏聚性會大大降低,如果是泡在會流動的水裡,那麼整塊豬皮甚至會被刮走漂流而消失,這是我們在新店溪高灘地真實遇過的,整段柏油路都不見了........但在實務經驗上,水泥路面就較沒這個問題。

所以從風險對應公共投資的角度來看,柏油自行車道若位於十年洪水頻率(所謂十年,其實就是每年都有風險)且鄰近河川(因為流速較快,刮除的機率更高)的高灘地上,每年都會有遭遇刮除而需重建的風險,一個每年都有可能要全部重建的柏油路面方案是否是最合理方案? 值得討論。


對於上述思考方向小弟有幾點意見:

一、柏油路較水泥路面安全是無庸置疑的,公共建設思考應該以安全為第一優先而不是易不易維護為優先。
二、水泥對於水之破壞性雖抵抗力高於柏油,但水泥對於震動(車輪輾壓)之抵抗性卻不好(北投焚化爐前之路段),除非是一體成型,不然有縫隙久了就龜裂很快了。
三、水泥路面可說是毫無排水能力可言,不說舊的,希望在新的路面舖設時能更注意到排水性。不然每到夏季大家騎河濱都有另一項娛樂------閃水坑
air1353大大,講的是台北橋下的自行車道,因捷運施工已經中斷了好幾年了,

去年台北橋北縣端自行車引道開放時,曾有縣府官員說,要去協調捷運施工單位,

開一條便道讓自行車通行,可是已過了一年了,圍離依舊在,不見便道在何處...

何時能讓環大三重.蘆洲自行車道,重新暢通,不再中斷.....

(不要再說,要等到捷運完工的民國100好幾年)
台北縣市有楚河漢界嗎??

1. 新店碧潭往台北市景美堤防自行車車道, 為何不能直接開通從環快橋下走便橋呢?
是因為無法避開那些高爾夫球練習場嗎? 而且好好的一座便橋在數年前竟被拆了, 現在每一次都要繞一圈.
不是要先過秀朗橋再轉回就是要繞新店市區過景美舊橋,也就只相隔一條小溪, 有必要嗎?
而且我們談的是單車, 也無需擔心上班時段對台北市的交通衝擊吧!

2. 柏油路
3. 路燈
4. 人車分離
5. 要求單車租借店必須要搭配安全帽 + 八里人多路段禁租3-4輪腳踏車
要不然整條自行車道都會被堵死了, 造成安全問題.

成千上億的預算中, 大大考不考慮, 撥個十萬元出來, 建置壹個網站, 專門提供北縣自行車道 "施工與修繕" 服務,
主要功能包括:
1. 公告各項施工內容與時間(讓大家方便規劃路線)
2. 車友協助督導施工(施工中如有安全疑慮等, 車友可回報)
3. 車道損壞回報(提供圖像式服務, 車友可在網站上的車道地圖上點選損壞位置, 也提供照片上傳功能)
4. 車友交誼 (類似01這樣的討論區, 或是請01開專版)
5. 安全回報 車友發現經常性有不良份子逗留的地點, 可比照車道損壞方式回報

花個小小預算, 可以快速提昇縣府對車道狀況的掌握, 也能讓所有車友方便查詢各項路況資料.
接下來有上萬的小折要上路, 都會需要查車道資訊, 這些施工暫時中斷等等的問題, 會有成千上萬的人, 遇到很多很多次(只要跑新路段就會遇到), 花了上億的預算, 只要這點小錢就可以讓民眾滿意度大幅增加喔.

以上功能如完善, 就可往車道沿線的觀光娛樂介紹進行整合或擴充, 這樣才能讓自行車道計畫, 從成本導向變成收入導向, 成為真正提升生活品質的建設.

Jna wrote:
1. 道路位置標示不清: 自行車專用道有點像是自行車的高速公路, 沒有紅燈, 也希望沒有其他的車子進入, 但是由於地處偏僻, 萬一發生嚴重車禍, 不知要如何通知詳細的地點? 救護車要如何救人? (雖然有些地方有標示, 但是不夠完整) 建議仿傚高速公路, 詳加標示道路的確實位置, 同時與警方的救護車預做演練, 在無法接近傷者的情況下, 要將救護車停到何處去救人(也許要用直昇機), 每個人都能將詳細的事故位置說清楚, 應該是很重要的...



Jna的意見非常重要,建立自行車自明性道標示系統是必要且細緻的服務,

在車友的提議下,我們原本考慮了[彩色柏油]分區分段分色來建立北縣自行車道標示系統,但考慮造價/廠商能力/規模經濟/後續維護等因素,我們還是決定採務實方案,以[黑色柏油路面加彩色熱拌標線]來處理。

我們將依據河川地管理體例,研擬分區分段與分色標定,

主要工法將採黑色柏油路面兩旁以不同顏色標線,來界定該段的區域,熱拌標線主流顏色共有五種,配置如下圖所示:



經過與交通單位討論 將採外畫白線(表示是慢速交通道)旁附彩色虛線方式標畫,各段示意圖如下:




這樣的分色系統建立起來後,我想可以滿足幾個功能:

(1)結合路段里程數標定,可以讓車友定位自身位置,有助里程數計算或是緊急救援的位置告知。
(2)此一彩色標線系統一旦建立,自行車專用道可以明顯顯示,若未來建立[市民舉發機制]只要照到彩色標線應該就有舉證效果(這部分我們還要跟警察單位確認)

車道標式系統是否需要命名?以及命名方式請大家討論 .......

而標里程數的工法也須進一步確認細節,初步有幾個設計方向:

(1)里程數以熱拌標線畫於路面中具持久性,但標訂數字會佔用相當面積,對細胎車容易產生打滑
(2)里程數直接以噴漆劃定 但容易因使用或氣候因素磨損
(3) 設計小口平磚 或是反光貓眼(上烙印數字 但面積較小) 固定於標線上 有需要確認數字再由使用者自行查看
(4)於路旁設置小型垂直標示柱 並加入該段地方特色(如該地常有鶿鷺 或濕地青蛙出沒 )以為路段的辨識特色
唯垂直路標必須低於50公分(水利法規定) 且汛期後容易產生維護問題


路面分色標示議題,先寫到這裡,請大家提供意見....................
台北縣政府的代表在這邊開版接受大家的意見,這一定要給予100%的肯定!

我這邊也有個小小的建議,可否於『浮洲橋』樹林端北側設置一組類似『城林橋』的單車階梯式牽引道,與堤防上的自行車道銜接?以浮洲橋而言,目前已經在土城端自行車公園設置一組行人與單車的牽引道,而樹林這端的堤頂自行車道卻無法直接銜接,以至於單車騎士必須回到樹林端的橋下,穿越車水馬龍的環河路才能回到堤頂的自行車道,這不只是一種危險,同時也無法善用土城端的牽引道,形成浪費。

以『城林橋』的金屬製單車階梯式牽引道來說,建設費用應該不會太昂貴。希望可以儘快建置一組類似的階梯式牽引道於『浮洲橋』樹林端。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