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g wrote:
謝謝指教!我還是喜歡...(恕刪)


假如配件固定確實,或是路面跳動甚小,也就是說配件的位移與路徑幾
乎是一樣,則兩模式之間的誤差更是小的不行,對於人體來說,是九牛
一毛。   

最簡單的定性分析,就是始把"騎士單車配件"取為一個系
統來分析,若把"配件"化為另一獨立系統來分析,討論配件的運動模式
與機械效率(省力與否?-->省能量),這似乎只是把問題複雜化。

即使配件的機械效率計算出來,而它與騎士與車體還個有相互的運動,
也是需要一並考慮,畢竟求得騎士的能量狀態才是問題最終目的。

物理是描述現象,並用來預測系統的能量狀態模式,把所有的相關現象
鉅細靡遺的考慮進來是沒有意義的。


光從 ”騎士單車配件"取為系統來分析,就可以知道配件的高低,可以
改變整個系統的重心,再由重力對於系統重心所產生的力矩M,就可以
觀察到這些力矩對於總位移是無效功(相互垂直),再說力矩與無效功
成正比,也就是浪費的能量愈多即愈費力。

供您參考  ^^




ps:
假如有哪一個小學生可以分析到力矩值的變化與相關機械效率,我敢說那小學生
肯定是天才! 知道與了解是兩回事,沒有仔細思考過的人事物,不要再理所當
然就說它為常識了~~ :P


好想騎車 wrote:
那你這麼說輪組的花鼓跟輪框比重不就也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了嗎


前面都是討論水平移動的情型,轉動的部分則要另當別論,輪組和輪胎除了移動動能還有轉動動能,假設輪圈的質量全部集中在最外圍,質量為m,車行速度為v,則移動動能是1/2*m*v^2,轉動動能為1/2*I*ω^2=1/2*(m*r^2)*(v/r)^2=1/2*m*v^2,(I:轉動慣量=m*r^2、ω:角速度=v/r),所以轉動動能=移動動能(實際上輪圈的質量分布在一個面上,因此轉動動能略小於移動動能),兩者相加後,轉動的輪圈動能是質量相同但不轉動物體的2倍。動能加倍,故從v1加速到v2所需輸入的功或功率也要加倍。這只是簡單的高中物理,沒有什麼深奧的,所以外胎若增加100克,對加速效果的影響相當於在其他不轉動的部份(車身或人)增加將近200克。輪圈因為離圓心較近,增加100克的效應較外胎小一點,至於花鼓就可以忽略轉動慣量直接計算重量。所以車上的零件中減重效果最好的是內外胎、其次是輪圈和鋼絲。兩個總重相同的輪組,輪圈輕的加速會比較省力,就是這個道理。以上是對加速過程的影響,如果在平地定速行進,則不管零件有沒有轉動,重量的差異都不會造成影響,反而是風阻比較重要。如果車身上的配件不是放到身上,而是都塞到一個低風阻的座墊包裡面,也許在風阻上會有一點點差異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