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也興致勃勃的走了一趟
確定是還沒通車
許多路段,包括堤岸旁藍色遮陽建築的地面落差還沒鋪上磚塊、紅色小橋的落差也還在、接近大溪的部份有一小段off road.....
途中還走錯路兩次

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記錄的照片,提供給沒走過這條路徑又擔心迷路的車友們,給各位參考:
小弟從台北大學出發,直接進入校園內

沿著圍牆旁一直走;圍牆外是隆恩路,路右邊就是國道三號。

騎到警衛室的地方,往外走可以穿過國道三號底下的涵洞。


經過了客家文化園區,接著右轉騎上三鶯大橋;通常橋上大卡車很多,每次騎上來心裡都很緊張!


接近鶯歌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遠處的自行車道了。

下了橋,原本想從陶瓷博物館對面那條路進去,後來覺得不太對,於是折回三鶯大橋,不上橋而從右邊小路進去。

走到底往左轉,穿過三鶯大橋。

直走會看到路往左轉,正前方的路則無法通行,而自行車道位於右方。
此即為自行車道入口。


從這裡往河床看,河床的岩石被河水沖刷切割成這個樣子,還看到了一截水泥建築的殘骸,不禁令人讚嘆大自然的力量!

順著自行車道前進,車道是由水泥鋪成的,相當不錯。

往前走,遠方可以看到橫越大漢溪的國道三號。


又看到熟悉的台北縣自行車道地圖了。


在左下角才找得到目前的位置。

這一段自行車道右邊正在建築新的道路,不過目前還是黃土階段,還沒鋪上柏油。

來到了攔水壩,相當壯觀


過了攔水壩回頭看,這裡的水被擋住了,所以水位比較高。從這裡開始也可以發現,路旁的木樁才剛樹立起來,基部還沒用土覆蓋起來。後來在不遠處還遇到工人們這在裝設木樁。

這一帶河面很寬廣,中央還有沙洲。

走到這裡,水泥道路結束,銜接進入一般車道。這裡還沒完成:路面上已經漆上了自行車符號,但是目前仍然是汽車會進入的一般道路。

往內走其實就進入了一個小社區。我猜想將來這一段路應該是要與跟汽機車共用的吧,畢竟有社區在這個地方。


順著走,一個左轉彎

一整個幽靜

這一帶已經看不出自行車道在哪了(應該還沒規劃好吧...)往前走遇到一個小上坡

再騎一下子就出現岔路,右邊是上坡,左邊是下坡;猶豫了一下,還是很偷懶的往下走

順著下坡走,會穿過一道橋。

過了橋繼續往前走。走到這裡內心還是很懷疑自己走得到底對不對;尤其看到前方的路,很標準的鄉間小路....
到這裡順著比較大的柏油路走就對了,至於左邊那條路我實際上走過一遍,最後會到河邊,沒有路
當時在河邊忙的原住民朋友看了看我說:“前面沒有路“我只好道謝然後失望的折返....


若是順著比較大的柏油路走,會見到這一幅美麗而且寧靜的農村景象。
伴隨著路邊灌溉用水的潺潺水聲以及天空的鳥的鳴叫聲,置身其中其實是相當平靜祥和的(不過我當時只有擔心迷路的不安感)


走到最後見到這個,我才知道我走對了。

這裡有高低落差,請小心。

車道旁的草皮以及植物才剛種植上去,途中也看到工人們正加緊速度把草皮鋪上。


到了第一座小紅橋。周圍景色很荒涼。


第二座小紅橋。這裡也有落差。

過了小紅橋,這一段路的完成度就很高了。

不久,遠方就可以看到大溪橋了。

但是突然變成沒有鋪水泥的泥土路。

原來是到了爭議很大的地區了。
這樣的問題,政府方面必須要很有“智慧“才行。

過了黃色欄杆,左邊是自行車道。

順著箭頭走。

豁然開朗

這裡的岔路我選擇了左邊,我想右邊應該也可以到吧...


大溪橋就在前方了


終於到了,真棒!

真是辛苦我的馬兒了,換上細胎還讓它走了這麼多崎嶇不平的路,還好順利抵達。

希望這些照片可以給最近要走這條自行車道的朋友們一些幫助。
沿途風景優美
從城林橋出發
接到大溪 不錯 除了前面前輩說明的之外
今天繼續期到 三坑老街 去探險
過大溪橋沒多遠
自行車道有主線與支線之分..想著往主線吧(這是個錯誤的抉擇)
一路 悠閒的晃著 到了 大溪生態公園
繼續 看到自行車道 的指標指向 一條水泥道路 小小的 彎彎的..重點是 陡陡的
好吧 給他騎看看...真的很陡 到後來 每踩一下..車頭就給我 翹一下 很努力的 壓車頭

這段陡坡大約500M 會經過住家的屋簷 穿過好像倉庫的建築物 很鄉下的感覺
不過 上到台地後 豁然開朗 很漂亮
接著就可以到 老街了
可以上桃園大圳的取水口隧道...今天到那邊遇到一個迷路的小孩 一直哭..幫他打電話給他媽媽
還沒人接 我趕著回看學生晚自習..最後傳簡訊給家長 請其他車有送他回 老街
順便建議 各位家長 如果帶小朋友出門騎車 一定要特別注意 別走失了唷
回程 走支線回來..不敢走主線了 太陡 原廠煞車皮騎快2000KM還沒換 會怕怕
建議 想挑戰變態陡坡的 可以走主線
不然就 走支線..但也是有一段很長的緩陡坡
背著單眼相機 但騎得很開心 所以 沒啥拍 就自己去欣賞吧

來回大約 70KM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