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疑惑,我也是略壯,想成為精瘦 26—28腰,看到大佛盃高手的腰都很瘦,看起來有27腰,
而我們又不是沒運動,為什麼不能減到暴瘦?
I桑也是繞圈計時賽的能手健將,您覺得我們不能成為纖細車手的原因在哪?
關於登山車尺寸,多謝分析,
在下總是搞不清楚登山車與公路車的換算。
回歸主體,20年前的主流是27乘1\4,輪胎約25—28c,比較軟q,遇到橋樑縫、水溝蓋,似乎比23c還安全一些許。
然而,現在單車店都只賣23c,如果主流再回歸寬胎,是否比較能安全過橋樑、水溝蓋?
另方面,下雨過後、灑水車經過之水溝蓋,無論機車、單車都會打滑。
有看過一些水溝蓋、橋縫有噴沙,就是外表粗糙的噴沙,有助於止滑。
假設水溝蓋能夠人性化設計,那就太好了。
公路車就是可以騎程任何柏油公路路段
英文叫做ROAD BIKE
沒知識也要有點常識
難道中湖戰備道路是泥巴路? 石頭路? OFF ROAD?
ado016435 wrote:
2014-08-29 22:29 #39
回文私訊連結引言收藏回報
(1)騎登山車就不會了, 去山上本來就該騎登山車而不是公路車....上山容易可是下坡時自已危險別人也危險
(2)想想幾年前有這事嗎, 沒有啊, 大家都嘛騎登山車, 溝存在的時間搞不好有10年了....所以錯在誰..不要以為騎了公路車全世界都要為你調整, 要去山上冒險犯難還是騎登山車吧, 公路車就騎平地公路吧
不是消遣, 也沒有開玩笑, 每年自行車a1事故, 在山上出事的99%是公路車, 如果不是有一位不肯牽車的登山車騎士摔下山, 現在在山上出事的100%是公路車, 每年7~9件
騎登山車上山並且帶足裝備這是對山的尊重...
ps.今年2月朋友騎公路車在山路下坡時為閃避遊覽車摔車倒現在還不能回去上班.嘆氣
危險性分析: (1)輪子: 山路常有青苔或路面潮溼, 公路車的細胎在下坡處於風險極高狀態
(2)卡鞋: 這是a1事故主因,撞擊時, 卡鞋成為軸心, 而頭部在最外側, 依物理學原理,
其力矩(動能)最大, 往下甩時力量傳遞至頭部, 上半身受傷最為嚴重吃驚
mpz10whale wrote:
到底一開始是誰取名叫「登山」車的?
據說是第一批量產的"mountain bike"
也就是說 最早的mountain bike
從1981開始的 翻譯成登山車倒也還好
要嘛是從山坡地往下滑 這概念像是DH
或是穿越惡劣地型的FR
也就是說 都不是人工鋪設的道路
即沒鋪柏油,石階,鵝卵石,小碎石之類的原始路徑 (off-road)
(台灣的話 石階滿常見於登山步道 石路則以林道,小產道多有)
Mountain Biking Roots
講白了 不是名字的錯 是搞不清楚的錯
問登山車的發明者 我想他很樂意說上山一定要騎登山車
但他們的"山" 本來就不是這邊在鬼扯的"山"
一種是原始山徑 一種是柏油路
公路車配件安不安全是別的故事
登山車的故事 事實是專攻off-road的產品
我倒是很感興趣 如果騎全世界有上下坡的柏油路
廠商一律規定買登山車 那從山坡地往下滑的原始路
還有什麼車能買來用的?
我想就介紹"11路人肉雙汽缸車"給某樓神人好了
滿想見識一下 他騎這種車騎下坡山路與巨石路徑
從山上往下滑的英姿 再跟他請教山上柏油路必騎登山車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