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tubeless外胎 使用感想


疼愛自己 wrote:
請問一下大家登山車...(恕刪)

登山車改TUBELESS 的目的就是要追求低胎壓,看是能壓到多低還要看你騎乘地形。如上述,我現在是維持在30psi。
另外做為參考,XT WH-8020輪組是限制在44psi以下。
20151023_160720 by auxo38, 於 Flickr
群青的高空......朱色的殘照...... 飛舞而降臨的...白青之王者.... 紅色沙塵---- 白色的...火焰,光輝的
這是剛剛完成的
原本這輪圈是安裝 Hutchinson Intensive Tubeless 胎,
我把它換成馬牌的 GatorSkin 32c,
胎不是 tubeless 專用胎.

原本的輪圈已封了兩層氣密膠帶,
但裝上 GatorSkin 後不能泵脹
於是我再加上 4 層氣密膠帶
輪框內闊 19mm
我首先加 2 層 15mm 的氣密膠帶
再加 2 層 20mm 的氣密膠帶
令框邊形成凹槽
再裝 GatorSkin 就可以泵脹了.

這胎不是 Tubeless 專用
當然要加補胎液
胎邊有一點點補胎液滲出來,
這胎的密度原本就做得很好.

GatorSkin 32c 最大可泵 102 psi
轉用 Tubeless 不用內胎, 泵 85 psi 就好了.

(補充一下, 這一條 32c 公路胎, 入了 150cc Stan's 補胎液)








我試過KENDA K1092當成無內胎使用
但測試結果令人失望

兩次的測試 使用兩條K1092
都添加30ml補胎液
第一次測試 側壁面不斷滲漏 補胎液無法填補
第二次測試 當下以為完成安裝了 但隔日發現完全漏氣
再次打氣測試 隔日依然會漏氣
測試結果失敗

而且都必須使用空壓機打氣
一般打氣筒無法勝任
(但是CO2氣瓶可以)

我覺得一般打氣筒無法完成打氣
是非常嚴重的缺點
萬一上路時破胎 車友可能無法協助
且一般外胎在漏氣後 有脫框的可能
這不僅有危險 而且易造成框體損壞
所以我不建議大家這樣使用
打了 85 psi
跑了 30 公里
32c 果然是很舒適呀 !
回來後發覺胎壓降至 60psi
正常呀, 始終是非 tubeless 胎,
要等補胎液把所有小孔補好. 胎壓才不會降.
回家後再把這胎推上極限, 打 100 psi
胎壁的弱點馬上現出來了 !




reborn293 wrote:
我試過KENDA K1092當成無內胎使用
但測試結果令人失望

chachaping wrote:
回家後再把這胎推上極限, 打 100 psi
胎壁的弱點馬上現出來了 !

看來,Tubeless專用胎與一般胎,在胎體的製程上果然有它的差異在。

如果真的要使用一般胎改造,或許高階一點的胎會比較理想。
至少...胎體的製程品質或許會比較好。

感謝幾位前輩的經驗分享了~
我用馬牌的 tubeless 胎, 打超過40psi也是會有補胎液滲漏的問題,
但還是覺得她的胎真美...

再跟進一下, 馬牌 GatorSkin 放了一晚,
不停補氣打上 100 psi, 再轉動輪胎
已經不滲漏, 保持在 100 psi


新米少尉 wrote:
看來,Tubeless...(恕刪)

新米少尉 wrote:
看來,Tubeless...(恕刪)

其實比較大的差異是在胎唇上
tubeless多了一圈往內的密封圈
不過實際上試用過後只覺得是個很難搞的東西
尤其是用偏心框的人,tubeless真的超難裝
如果期望他自動補胎,其實也不是都補的起來
拆掉裝內胎?那你會先遇到裡面剩下的補胎液流的到處是的問題,與必須要徒手翻出這條光安裝就很搞鋼的胎的麻煩
再者本來一般tubeless就不輕
補不起來雖然可以塞內胎,但是這樣搞就更重,而且路感的優勢也沒了,補胎液補不起來再換內胎的時間等於你有最少10分鐘要蹲在那處理破胎的問題
折騰那麼多次後,我連繼續試的興趣也沒了,店家都裝不起來乾脆問我要不要退貨
路感可以用好一點的外胎彌補,換條輕量內胎還不用5分鐘,還可以用挖胎棒處理,方便太多了
經過這次體驗,我寧可比賽衝紀錄用管胎,練習或爛路用clincher
最少別人說很難裝的馬牌管胎我倒是裝的挺順手
chachaping wrote:
再跟進一下, 馬牌 GatorSkin 放了一晚,
不停補氣打上 100 psi, 再轉動輪胎
已經不滲漏, 保持在 100 psi

家裡有兩條Panaracer Race D Evo 2,等哪組胎皮掛點,再來試試:D

vul4 wrote:
經過這次體驗,我寧可比賽衝紀錄用管胎,練習或爛路用clincher

小弟有過出國後Tubeless的RR21後輪(偏心框)打不起來的經驗。
不過因為隨身都會帶簡易的換胎工具跟內胎,那次就直接把補胎液稍微清掉,直接裝上內胎。

對小弟來說...
少做了拔內胎的動作,多做了拔氣嘴+清補胎液的動作。
大概...差距3分鐘左右吧,倒不是什麼特別糟糕的體驗。
應急的,也就不多要求什麼了...多內胎上去可能就比一般OPEN胎多個4~50克。
不過RR21的偏心框後輪真的有點難搞...要小抱怨下XDDD

如果要衝成績,管胎框+管胎絕對是首選。
我們這種舒適騎的,就是OPEN或是Tubeless了~
攪 tubeless 的確有難度
要求技巧高, 要靠經驗, 和肯動腦筋,
很大部分用家覺得太難了, 放棄不奇怪
甚至一般店家都攪不定.
我連我的通勤車, 用 406 輪胎都變成 tubeless,
我可以講現在沒有什麼輪組可難到我.

vul4 wrote:
其實比較大的差異是...(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