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版權屬於原創作者劉小琦和指定刊登網站巷口車所有。
不知道大家除了自己使用腳踏車之外,是否有注意到身邊的人有些沒了腳踏車的協助就無法生活?
1. 資源回收的阿伯:
因為資源回收一件物品能回收的金額較低,所以都需要大量收集之後才去給收貨的廠商,才有辦法不虧錢。大量的資源回收品不論是在體積或者重量上都很負擔,如果沒有腳踏車協助,基本能做的量就不夠生活。
2. 路邊的小販:
雖然有很多人用腳踏車銷售小吃或者商品是為了情懷,但是對於沒有汽車載送爐子鍋子攤子的人們,腳踏車算是最不花錢的方式了。如果沒有腳踏車,基本上就沒辦法到有人潮的地方,如果在自己家門前賣,如果剛好是沒人潮的地方,虧錢就變成是必然的了。
3. 傳統家庭主婦:
雖然現今社會家裡有汽車或者機車感覺像是必然的,但是也有很多人家裡是養不起這樣方便的交通工具。採買的人如果不是住在市場隔壁,年紀和體力能拿的塑膠袋基本上也很有限,家裡嗷嗷待哺的人多,就不可能只買一點點的食材回家。腳踏車變成要讓日子繼續生活下去的必須。
你身邊還有多少"沒有腳踏車就不能生活下去"的例子呢?
最近在巷口車刊登了一篇"拾荒者"的劉小琦的圖文創作,心理很有感。有時候也會在想,如果自行車設計可以製造更好用來做謀生,不論是在機構上或者價格上。不過在商業主導的社會當中,這樣的期待往往需要有緣人的付出才能夠遇到吧?
雖然感慨,但是也更希望這個世界更美好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