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發起這個討論串,小弟真是無奈呀!對於「重量級車友」一族,後輪是心中永遠的痛。
小弟最近騎乘鋼管公路車,連續3次爆胎,還傷了後輪造成偏擺,後來換了條高壓襯帶,還在觀察。
相對的,登山車的後輪目前配1.6防刺胎,比較起來「粗勇」耐用許多。
大家都知道,體重重的騎士,若是撞到窟窿後輪容易產生偏擺,嚴重一點的甚至於造成輪圈變形。
小弟的問題就是,能否探討一下花鼓、輪幅鋼絲、鋼圈、輪胎與騎士體重這些相對關係?
花鼓價格、構造的差異,輕量化、耐用度的差異?為什麼會受損使得轉動時飛輪略有偏擺?
鋼絲材質、形狀(扁鋼絲切風阻力低?)、幅條數、單抽、雙抽的差異?為什麼編完輪框後要做張力釋放?做過張力釋放偏擺為什麼不會跑掉?
鋼圈單層框、雙層框、魚眼框差異?一樣都是雙層框,輕量化?耐用度的差異?
輪胎,低胎壓、高胎壓,行駛路面時對框、花鼓造成的影響?甚至於爆胎後還繼續騎乘為什麼會傷框?
另外,良好的騎乘習慣例如「閃窟窿」、「顛簸路面時抬屁股」,對框、花鼓造成的差異?
問題的範圍很大,有些相信大家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希望大家不吝貢獻所知,做理性科學的探討,以造福廣大的車友,小弟在此先謝過~
JohnMCHuang wrote:
鋼絲材質、形狀(扁鋼絲切風阻力低?)、幅條數、單抽、雙抽的差異?
我選擇性回答這部分好了..
鋼絲(以下稱為spoke):spoke我所看過的有4種材質,鋼,鈦,鋁,carbon.其中鋁和carbon這兩樣,一般人應該是拿不到的,所以不討論,鈦的話,訂單數量夠的話,是可以買的得到,不過幾乎沒看到有人編輪用鈦spoke,所以材質這部分,就只能討論鋼材這部分了.
幅條數的話..簡單來說,越多幅條數越可以支撐更大的重量,但相對的整個輪組的重量也越重.
單抽,雙抽,三抽的差異,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彈性".用雙抽鋼絲編起來的輪組,會比單/無抽鋼絲騎起來的路感Q一些,也就是壓到坑洞的時候,不是很死硬的震下去.
另外,越細的鋼絲編輪的難度也越高,因為越細的鋼絲,扭轉效應更嚴重,但是扁鋼絲在編輪上,就很容易克服扭轉效應這一點,所以扁鋼絲在編輪上,是很容易拉高張力並且同時消除扭轉效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