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稱頌的BMW底盤,原因何在?

Sunnycho wrote:
大約35:65(前輕後重)可以讓起步直線加速更快,加速更穩,後輪抓地力更好,這點也可以說是優勢...(恕刪)

如果只比直線加減速,這個配重當然很好
但是如果要轉彎的話,因為重心在整體轉動中心的後面,所以RR車是先天不穩定構型
理論上會是轉向過度傾向(前軸側滑量小於後軸側滑量)
但目前的911系列幾乎都是偏轉向不足(定圓旋轉不滑胎下)
代表原廠在底盤設定下讓前軸側滑量大於後軸側滑量(懸吊幾何&前後配車胎)
而這種靠底盤設定硬是扭轉物理特性的方式就是當輪胎磨光光或是低抓地力下(下雨)
這台車又會回復她的本性......這才是RR構型恐怖的地方

理想上,重心要越靠近轉動中心越好,50:50一直是BMW所追求的
不過理論上因為駕駛座是在重心之前或之後會有影響
一般來說靜態前後配重48:52~53:47都有看到不同車廠有這樣做
但理論歸理論,F10 M5前後配重接近54:46,或許又有新的底盤設定理論(或是引擎實在太重?)

Sunnycho wrote:
F10同級車倒數?即然用到倒數這詞,那應該有十幾二十款車操控比F10好吧,能否賜教?...(恕刪)

同級車不就是A+2B+L,頂多再加個凱迪拉克、Jaguar&Infiniti
如果不考慮M-Car、AMG、RS之流車款
這個級距在國外各家雜誌目前的操控排名是(台灣媒體不說了,只有拍照而已):
A6 Q = CTS = GS350(以上三者各有勝負) >E Class > XF > F10 > M37 > A6 FF
的確是倒數的沒錯呀
最近有幸原廠配了一台小改款F10 520i代步車借個版發表一下我開了十多天的心得(以下為跟我的賤駒E60 530i末代款比):
1.方向盤回饋及指向性差且路感模糊.
2.原廠懸吊偏舒適(我覺得太軟),高速變換車道時車身的動態穩定性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3.START/STOP真的很難用,多數我都把他關掉(心想這是什麼腦殘的設計).
4.F10 520i是一步很好的街車,但它不太適合在高速公路高速行駛(尤其帶點彎道且路面起伏的路段,很恐
怖阿!)
5.唯一讓我稱讚的是他的隔音及ZF八速變速箱.
結論:
1.開完E60 530i末代款後...你會捨不得下車.
2.開完F10 520i後........你不會想要再上車(與馬力及扭力無關).
3.F10的底盤及操控真的回不去了(Bimmer的DNA已經不見了).

Joseph0120 wrote:
大家說了那麼多

我來為這題做個結論吧!

備受稱頌的BMW底盤,原因何在?
1. 歐陸 山多路小的環境
2. 無限速公路 對底盤,引擎與傳動系統的磨練
3. BMW 公司數十年前的 公司策略
4. BMW 公司精湛的造車工藝

以上

Joseph...

大家講了那麼多
我也來做個結論吧
BMW備受稱頌的底盤僅止於上個世代
最新的F世代已經完全感覺不出以往BMW該有的調性了, 這是跟市場妥協的結果
畢竟買BMW然後每天胚車的人, 跟買BMW代步買菜的人數比, 差太多太多倍了
偶而小胚的, 買M performance, 更熱血的買M Power, 想代步買菜的買一般版
askeir7 wrote:
我並沒有B牌車...(恕刪)


出得起那個價位
哪個廠都可以給你所謂的好底盤

EPS隔減震 wrote:
3.START/STOP真的很難用,多數我都把他關掉(心想這是什麼腦殘的設計).

自動手煞車?還是引擎啟動/關閉?
meridian wrote:
大家講了那麼多
我也來做個結論吧
BMW備受稱頌的底盤僅止於上個世代
最新的F世代已經完全感覺不出以往BMW該有的調性了, 這是跟市場妥協的結果
畢竟買BMW然後每天胚車的人, 跟買BMW代步買菜的人數比, 差太多太多倍了
偶而小胚的, 買M performance, 更熱血的買M Power, 想代步買菜的買一般版


結論下得很好啊, 事實也是如此.
不過..BMW和M-B向兩者的中線靠攏這種策略, 誰會是贏家? 目前看來, 大本營歐陸使用者, 給了M-B一個thumb-up.
嘿嘿, 因為舒適派的消費者是比較難被取悅的, 而熱血派有腎上腺素過濾那許多小地方的不完美.

Pandion wrote:因為舒適派的消費者是比較難被取悅的, 而熱血派有腎上腺素過濾那許多小地方的不完美...(恕刪)
也不是難取悅啦懸吊是軟了,但軟不等於舒適......要撫平道路的不平呀BMW的後軸彈跳還是比同級MB明顯很多(氣壓懸吊另當別論)
底盤是一輛車的基礎!有強韌的底盤才是改裝的基礎
沒有強的底盤!改裝了硬調的避震器會相對造成車體或底盤的損壞或異音(震動變成不是避震器在吸收~而是車體)

底盤是指車體底盤+三角架(或A臂而言),這兩者如果強度不夠!則顛頗或過彎路面會造成車體瞬間變型(也會瞬間立即恢復)

如果底盤+三角架(或A臂)強度不足!硬裝上硬朗的避震器!會變成輪子遭遇坑洞或石子時!避震器瞬間不會潰縮!而是由太軟的底盤+三角架(或A臂)來吸收震動
基本上這種車談不上性能~但很快的!車體與三角架會離離落落

一般底盤搖臂會使用A臂型設計理論上底盤也一定很強韌~如果只是單一強!則車體還是無法承受扭曲應力!故
強度都要夠強~應力才能分散!當這兩者都顧到好~才來談改裝避震器會較好!否則建議不要採用硬調型避震器!

熊吉 wrote:
開我爸的E34 (前...(恕刪)


如應拿轉彎半徑大E34與阿提斯比!前者是後輪驅動~後者是前輪驅動!前輪最大轉向角度本來就會因此受限(萬向接頭所能接受的彎折角度)

後輪驅動車前面沒有傳動軸的轉彎限制~當然轉彎半徑就小
BMW的大車 (七系列) 開起來就像三系列一樣的靈活刁鑽

BENZ的小車 (C-CLASS) 開起來就像S-CLASS一樣的沉穩

這樣的比喻能暸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