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e555 wrote:(恕刪) BMW的,要拆卸保桿,看保桿後面是否打印>PUR<或者>PP<。90~2000年,德國歐系車,普遍都是PUR,材質厚度達2.5~3mm,但賓士將設計中心重心挪到大陸後,普遍就用亞太造車工法,沒有以前的成型優異,也比較多採用PP射出,鋼板的蒙皮,也取消過往W211以前的外蒙皮倒鉤J型加工滾壓,改變為亞太車凌志車普遍內外兩片膠合,喪失原有的工藝特色。正歐洲原廠PUR料,大多是膚色比較多,包括正AC套件,也必然是PUR製件,隨便一組都要40萬左右,台灣曾有許多車友裝AC,但卻很外行,都是大陸拷貝的FRP玻璃纖維件,不然就是大陸樹酯模翻製的PU。歐洲PUR件,我曾切片送國內德淵塑膠實驗室化驗,耐熱超過400度。在汽車經銷商將PUR套件與PP保桿組立起來,用噴燈下去燒,PP保桿都融成液態,PUR只是變軟,不為所動。歐洲採用的PUR材質是有料的。亞太PU或歐洲PUR都是屬於兩翼混合化學反應成型件。亞太車廠沒相對的成型技術,因為這種材質,亞太區的料,僅能耐熱50~60度,大多40~50度左右就會產生軟化變異,造成產品型變,亞太製,例如大陸做的爛PU要拿來烤漆,根本問題一大堆。* 50度耐熱不足* 型變(需固定治具存放,大陸製件模內保壓不足,過早離模,也沒專用定形治具,廣場隨便丟,變形一堆,根本垃圾,eBAY一堆這種大陸製件)* 兩翼型化學反應冷卻時效不一。(成型件,有些地方已經乾燥,也些部位還在化學反應持續中,大約2~3天揮發期)* 離模劑過多,表面非常油,無法著漆。歐洲正原廠的PUR,都是採用模內底塗。成型件產品本體大多為膚色,表面即有一面白色如美耐板漆殼厚的鏡面底漆,漆厚超過30~50μm,切開斷面相當厚的白色封體底漆。也有過灰色底的。照片的車身漆下黑色塑膠底,比較像是PP射出保桿皮,缺乏底塗塗層,面漆直接幹上去,這種塗裝,有做跟沒做一樣廢。比較像是中古車業者,雙B車噴一支保桿2000元這種廢工法。XD我朋友的新大G也去eBAY掏一片Brabus改裝引擎蓋7萬多,但我嚴重懷疑這片是大陸FRP製程的手積層碳纖維。一大片引擎蓋,只有一圈10mm貼膠面,重點是還型變亂七八糟,貼面實際貼得到的膠面大約只有1~2mm,有跟沒有一樣。產品根本沒管制,從車頂前擾流板側面,就能看出產品變異,GAP間隙不一嚴重,完全要靠施打PU結構膠硬巴在車上。一台上千萬的車,裝這種大陸製件爛東西,實在很掉漆。三一國際總代的Brabus,希望不是這種大陸土包。(上面大G車碳纖維件為車主eBay採購,非三一國際產品)用AM市場手工FRP玻璃纖維大陸這種粗製濫造的手法,不找正車廠出身的CAD工程師做點像樣的產品,如果也是這樣的手積層,真的會吐血,高級車裝了根本是倒彈、降格。塗裝如樓主照片發的那種噴塗,只能用糟糕透了來形容。隨便一個國產車噴塗也比這好太多。圖面紅圈處可以看到一堆面漆片狀剝落,沒有底塗做介面,面漆永遠跟素材分家,無法密著。從剝離的面漆,也能看到漆面相當薄弱,連金油層大概10μm都不足。這支保桿噴500都應是垃圾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