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都沒人算一算兩地的收入差 ?
廠商無良又關政府什麼事 ?

下從甜點冰淇淋,上至吸塵器、包包、服飾
有廠牌的東西哪件不是進台灣貴個兩三倍
寶島愛當阿 Q 幫代理商找藉口的盤子特多
只要找到好產品,價錢隨便喊,自然會有人買單
人家香港是免稅港口 有啥好大驚小怪的
你應該去幹譙那些沒啥牛肉又賣的越來越貴的國慘車吧
我個人覺得車子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賺
之前有網友問過一個問題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4&t=2465909&p=1
小弟當時有回文

我覺得要不要寫個信去關稅總局問一下這是稅前價格還是稅後價格阿
小弟數學不是很好
但我稍微計算了一下
假設以南非車來講
算他平均成本90萬好了
平均車價180萬好了
按照一樣的利潤計算
如果要到達奢侈稅課徵的300萬成本門檻
他的售價應該是超過600萬的車款(不可能小車賺得比大車多吧?)
但別忘了加上10%的奢侈稅 也就是他最要最少都要報價630萬以上
這禮拜有個新聞
BMW6到11月23日(按照新聞說法)一共繳納了2.22億台幣的奢侈稅
也就是說 這些被課徵到奢侈稅的車價成本是2.22億X10=22.2億(成本的10%為奢侈稅)
而賣價我們假設為成本的一倍則為44.4億
44.4億/630萬=705台
705台/5.8個月=一個月122台
大概看了一下BMW目前報價超過630萬的車
大概只有X5M X6M 750Li跟760Li
這些車子一個月可以交122台??
有10台就要笑了吧
所以這個價格肯定不是含關稅及貨物稅的價格
如果小弟說得有錯請包含


回到今天主題也就是說
一台賣價180萬的車子
他的成本99.9%不可能是文章中講的90萬
加上17.5%的關稅以及25-30%的貨物稅
所以實際的成本很可能為90萬*1.175關稅*1.25貨物稅 大約為130萬
另外再加上人事及倉儲成本(我算5萬OK吧)
最多最多毛利大概25%
扣掉廣告有的沒的 還有經銷商的利潤等等(少說經銷商也要拿個1/3吧 我亂猜的)
個人覺得汽車業好像沒有大家想的好賺耶
大家覺得呢??

m3power343 wrote:
BMW6到11月23日(按照新聞說法)一共繳納了2.22億台幣的奢侈稅
也就是說 這些被課徵到奢侈稅的車價成本是2.22億X10=22.2億(成本的10%為奢侈稅)
而賣價我們假設為成本的一倍則為44.4億
44.4億/630萬=705台
705台/5.8個月=一個月122台
大概看了一下BMW目前報價超過630萬的車
大概只有X5M X6M 750Li跟760Li
這些車子一個月可以交122台??
有10台就要笑了吧
所以這個價格肯定不是含關稅及貨物稅的價格
如果小弟說得有錯請包含

老實說
2.22億這個數字對我來說根本車商發給記者的鬼扯稿子...
就算車商做功德一塊錢都不賺
要繳2.22億的稅金 630萬的車也至少要賣60台
動輒6~700萬的車一個月賣10台...我看是阿婆啊生仔

2.2億只是放個濃屁給消費者聞一聞
讓X6 35I...Z4 35I...535...這些車主以為自己多付的那30 up萬是跑進了政府的口袋
事實上要是有付那麼多稅金 完稅證明早就影印成全開海報貼在展示中心的落地窗上了...
結果...有沒有繳稅要靠業務一張嘴來證明 連個屁都拿不出來
幾個月後發現沒有凱子買單 被消費者賞了一巴掌後才降價...
還"回饋老客戶,廠商自行吸收"勒...聽到起雞母皮喔~~

http://tw.news.yahoo.com/%E7%B9%B3%E7%A8%852-21%E5%84%84-bmw%E8%B2%A2%E7%8D%BB%E6%9C%80%E5%A4%A7-%E5%A5%A2%E4%BE%88%E7%A8%85%E6%9C%80%E5%A4%A7%E5%92%96-%E5%8B%9E%E6%96%AF%E8%90%8A%E6%96%AF%E7%B9%B3210%E8%90%AC-213000399.html

海關統計
怎會有每個車商報給外面這種有趣的事發生呢?

m3power343 wrote:
我個人覺得車子並沒有...(恕刪)

小弟認為也不太能這樣算~~~
你說的成本90萬的車數據,是所有BMW車系的平均包含(1,3,5,6,7,Z,X,M系列)
這些車的平均售價,個人認為應該在230~250萬間(我是估3&5系列佔銷售70%.其他系列佔30%)
並不是只有180萬的3系列在裡面.
恩嗯 沒錯
因為依照那位網友所提供的資料
他是南非生產的3系列
而如果我的預測沒錯
320應該是大宗
所以這一切都只是試算
並不是非常精確
只能供參考
台灣的車商是賺很大沒有錯~~

不過如果我跟你說日本東京停車~一小時150~200/NT

一公升的油50/NT

你心裡會不會好過一點!!
世界是一本書 而我們只讀了幾頁
贊同Seven大的意見。
政府在貿易進口稅捐方面的保護的確是國外汽車總代理及在台分公司的保護傘,尤其對高級且知名品牌的車廠這情形更明顯。雖然不論總代理還是水貨商在進口汽車時課的進口稅理論上是一樣的,但因二者在取得車子的原始成本上就差很多,再加上稅率的加乘效果,更放大了這差距,比如水貨商在美國抓一台150W的車,而總代理和原廠直接抓的成本可能只有80-90W,雖然彼此一開始價差只有70-80W,但在乘上進口稅的放大後,這差距可能會放大到120 - 130W,但總代理在終端市場的標價又可以較水貨高出個幾十W,這一來一回,總代理每台車的毛利就比水貨商高出120W以上,所以至少在高級進口汽車市場上,總代理及車廠在台分公司應該相較水貨商有明顯優勢。這一點,可以從幾年前水貨車商在推出雙B全新車的速度不輸總代理,但現在水貨商新車引進時程至少落後總代理2年以上,可以看出。因為水貨商進全新車已經沒賺頭,只好去撈2年以上的中古車進口,這樣才有價差吸引消費者。而雙B在成功把水貨商逐出全新車的市場後,現在也漸漸把手伸往中古車市場,所以水貨車商現在只能越來越往年份高一點的中古車去找了,年份兩年內的雙B中古車市場可能逐步會被雙B的"認證中古車"接手。
既然少了水貨商的掣肘,雙B的總代理和在台分公司何必犠牲太多的毛利在車價上呢?只要訂在水貨商不好做的價位就好了,剩下的,其實彼此最大的敵人就是對方。飯的是總代理,但台灣賓士是原廠直屬分公司,理論上總代理不太可能原廠供應商的對手,畢竟總代理還是多卡了一手。所以我們可以看出Benz近來在車價、促銷活動方面,表現遠比飯的來的積極主動就可看出原廠的優勢(我想大家都知道Benz在折價方面比BMW更大,分期付款方案也比BMW更靈活),遠的不說,就以最近B class,報出147W的破盤價,逼的飯的緊急去抓台116i來因應就可看出Benz已經正式對飯的宣戰的企圖。
當然,還有另一個新起的勢力也不可忽視--Audi,在取消總代理變為原廠直營後,台奧挾VAG集團豐沛的資源,在短短3年內重新再起,台奧在訂價上也是盯著飯的打,同級車款都訂的稍低一點,折價空間也稍大一點,但配備卻豐富很多,比較一下Audi和BMW的車款配備挸格表,會發現Audi的車子選配件遠比BMW少,以最近上市的New A4來說,天窗、跑車式皮椅、導航、車道偏移監控...一律奉上,F30可是要到335i才能都配到這些好物呢。
總之,目前台灣歐系高級車市場2B1A,好像正在上演三國演義,尤其在原廠直接介入後,這戰爭的規模也越玩越大,能牽制他們的也只有他們彼此。國家的稅制,我們改不了,大車廠間的競逐,我們也只能陪玩,但...至少我們可以當個聰明的消費者,現在態勢很明顯,兩個原廠在打一個總代理,這對飯的也是很大的挑戰,而他們也明顯感受到壓力,比如去年有一波7車系大降價,降最多的車款可達50萬、5車系去年報價鐵板一塊,現在要問到15W的折價已經不難了,還有535i不久前才大降30W...。沒錯,BMW在台售價是比香港來的高出許多,這固然有稅負方面的因素,但進口商抓高Margin也絕對是主因,我們不用拿什麼台灣養車比香港便宜來安慰自己,只要了解現在2B1A的戰局和競爭,就可知道比較大幅度的折價或優惠,對他們而言絕對是維持市佔率不得不的手段。當個聰明的消費者,子彈準備好,多留意車壇訊息,多認識幾個業務可以聊聊交換情報的,再搭配時機,絕對可以等到合理的價格出手點。
我們可以抱怨稅制、抱怨高級進口車商的高毛利,但這我們改變不了什麼,只有耐心等進口商釋出大優惠時出手,才可讓自己在這場不對稱的戰局中,從進口商口袋撈回一些好處。
今天打電話給我的業代

結果是已經沒車了




下次請早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