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再過幾年傳統內燃機引擎會不會消失是全球車迷茶餘飯後討論不斷的議題,然而當區域性的局勢不穩(如近期的烏俄戰爭導致的歐洲能源問題)、或是電池領域的生產/回收問題有待解決,汽車市場能否順利進入電能世界還在未定之天,各家車廠當然都有自己的看法,以BMW為例,雖然它們是豪華品牌當中很早意識到電動化趨勢的德系車廠,但BMW卻始終沒有放棄過其它電池方案的可行性,像是之前的氫能源車就一直在BMW的開發測試項目當中,而現階段同樣壓寶氫能源未來的還有Toyota、Hyundai等世界級大廠。
經過多年的實驗與測試,BMW已在氫燃料電池領域有突破進展,日前原廠已公布其原型車在零下20度北極圈進行的冬季測試結果,iX5 Hydrogen不止克服了傳統電動車、在寒冷環境下電池容易衰退的問題,短時間內可快速充氣的方式,亦能彌補電動車需要耗時充電的缺憾,讓BMW更加確信氫燃料電池系統會是次世代汽車工業的救贖。

或許很多人都快忘記BMW早在千禧年左右就投入氫能源車的研究,甚至還以E65世代七系列為基礎、開發出Hydrogen 7這部汽油/氫氣雙能源旗艦房車,儘管並沒有實際付諸量產,但可以知道BMW很早之前就敲定氫氣這個替代性能源,當然,最主要的考量也是氫氣在燃燒之後只會生成對環境無污染的純水;比起許多再生能源,氫氣的取得的確更為容易,可惜的是受限於當時的環境和氛圍,考量到氫氣加壓、儲存、運送等一系列後續成本問題,都讓氫能源車的未來備受挑戰,最終也沒能如願改變世界。

20年過後,世界有沒有被改變?現在當然還是內燃機的天下,但依靠石化燃料的ICE系統還可以撐多久沒人知道,最大的不同,就是BMW已經對氫燃料的掌握更有信心,2019年時BMW打造出一款i Hydrogen Next概念車,將氫氣與電動車組合在一起,既然打不過就加入它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而後續誕生的iX5 Hydrogen也沒讓BMW失望,根據這次冬季極圈測試的結果來看,為電池組發電的兩個碳纖維氫燃料罐,在極低溫的條件仍然可以負責電池組的供電任務,且填充氣體的過程只需要3~4分鐘即可搞定,比起現今電動車的高壓快充方式省時方便不少。

由於氫燃料的低燃點特性使然,BMW所設計的這套第五代i Hydrogen系統,藉由兩具可容許700 bar高壓的碳纖維燃料罐,將高壓液化後的氫燃料轉化為電能輸出,最大功率可以達到374匹馬力,性能表現幾乎等同於過去的六缸內燃機體,而且比起高密度聚合電池組,裝載i Hydrogen系統的iX5,總體重量也更輕,雖然官方資料沒有明講它的續航里程,不過從BMW打算在今年度少量生產的計畫來看,應該也會具備一定水準的巡航表現,若以當時i Hydrogen Next概念車提供的資訊來看,六公斤的氫燃料大概能換來400到482公里左右的移動距離,以絕大多數人的使用情況而言,這樣的表現尚可接受。

相較於純電車型,未來有望量產的iX5 Hydrogen可在3~4分鐘內將氫氣補充完畢,比起動輒需要慢充數小時、快也要十幾分鐘的純電動力車款,加氣跟加油所需要的時間成本就相差不多,加上高壓氫燃料電池在北極圈的嚴苛環境下依然能順利運作(現有電池模組在低溫條件下仍會被影響,所以電動車均會設置熱管理系統避免無謂的電力消耗),的確會讓人期待氫燃料系統的未來發展性,至於情況會如何演變,就讓我們花個幾年繼續看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