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國道10號試過 這代進口馬3

那個~魔音穿腦~的 底盤噪音

跟同級國産車一比

馬3隔音效果應該是最差的。

日本原裝車,隔音,竟然大輸給全部國產車,我是不能接受的,出局。

天龍國子民 wrote:
沒有載人的需求馬3...(恕刪)


同意你說的

這就是為何我後來改買Altis 而不是m3

如果要像我常常這樣要滿坐5人

m3就真的不適合
AlfaBrera32 wrote:
想表達的是汽車工業10...(恕刪)


重點應該是比較的「種類」就不同了,你拿10年前的A3沒有Turbo的版本,拿來比加速就不一定會輸了

2.0na及2.0 Turbo的馬力是165 及 200匹,加速怎麼可能會比較好

帳面上的數據就有落差了,就像你拿10年前2.0na引擎跟現在的1.5na來比較是是一樣的意思

就算你去看5年前2.0 na引擎的A4,加速也不會比10年前2.0 Turbo來的好

你拿10年前的遊覽車跟現在的休旅車來比,現在的休旅車再大也大不過游覽車阿

立基點不同,跟科技發展的快與慢也沒什麼特別的關係

bearinside wrote:
重點應該是比較的「...(恕刪)

我比了操控,加速,減速等3項,我的感受是馬3都輸,但不可否認它C P值高

小塵仔 wrote:
馬三18吋胎噪明顯...(恕刪)


16吋 TOYO其實還好,沒那麼不堪,前後輪拱都有隔板,
搭過我弟的車跑高雄段國一過


試乘是開旗艦版的博愛店從跑市區,其實也沒那麼不堪,
但就是緩緩踩沒啥加速感,大踩,引擎聲跟推力才會明顯,
煞車行程較長
直噴渦輪跟NA引擎最大差別一個輕踩,一個大踩油門動力才會出來,平價日本進口車似乎大部分配NA引擎,動力僅夠用,不知為什麼

dinnerxp wrote:
直噴渦輪跟NA引擎...(恕刪)

這是我調查有興趣的車款的比較表之一:



渦輪車應該會越來越普及,如果不一味追求大馬力,小渦輪,可變角度渦輪都可以減少 turbo lag..
小 cc 大馬力引擎,勢必使用較大的渦輪,一定是轉速夠高才可推動大渦輪,此時進氣量增加就可以噴更多的油,大馬力,大扭力才會出現.

解法有:
1. 加大引擎 cc 量
2. 使用電動渦輪,或是混和動力渦輪(電+氣)


這也是我對 Benz AMG A45 引擎一直不是太滿意的原因,最大扭力發生於 2250~5000 rpm,其實平常代步無法時常處於最大扭力區.

這裡面 BMW M2 做最好,但我後座需要放兒童安全座椅,所以還是 AUDI RS3 最適合.

但 此代 RS3引擎偏重,重心偏高,雖然車頭比 A45 輕,但轉向不足就是比 A45 嚴重,因此賽道成績大部分都輸給改款後 381批的 A45.

-----------------

電動渦輪的技術應可大幅改善小 cc 渦輪引擎低轉速的扭力不足,但我覺得這技術不適用於走走停的市區,
我擔心驅動電動渦輪的電力在市區使用頻繁下會來不及充電.
所以,似乎還是加大 cc 量才是目前比較實用的作法.

還有一個我很期待的技術是:純電動車,四輪驅動的電動車應該有機會是汽車的一大革命.

第重心,低轉速高扭力造就很快地加速, 2017 年底 Tesla 的 Model 3 四輪驅動版應該會上市,美國100萬台幣左右,加選四輪驅動版應改有機會<20萬,,所以台灣應該200萬左右有機會買到吧!
這部車應該有機會 0~100 4 sec 左右才是. 如果沒意外的話,電動車的低重心對過彎極限應該也有不小的幫助.

等電動車普及時,應該汽車的性能會有不小的進步,而且我推測,即使是性能車款,可能也也機會市區行駛不會太耗電...而對應相同加速的引擎車,可能電動車未來的造價還明顯比較低
日本車的操控好是山路的靈巧性

如果要跟歐洲車比高速穩定性當然是比不贏

相對的歐洲車上山路笨重的不利立馬顯現

開日本車衝高速會覺得比歐洲車晃是一定的

馬自達不把渦輪車放在平價車上重點是後勤省下好一筆費用

有玩過渦輪車就知道渦輪車高熱帶來的毛病跟問題會在車開個5~6年後一一浮現

這對於車主來說都是多餘的成本

如果是自然進氣車倒是不用有太多額外的花費,最起碼渦輪不會裂,電瓶不用一直換....等等

甚至在台灣跑大鵬灣同樣原廠渦輪車VS原廠自然進氣車 渦輪車絕對很難撐過三圈不衰退

倒是自然進氣車可以比較輕鬆應付

之前專業車手開馬三下大鵬灣的影片就可以看到每一圈都沒有因為動力流失造成困擾



平心而論渦輪車隨便改都馬力破表,自然進氣車做不到

但實際上論操控並不只是直線噴射這麼一回事而已,你衝的越快,要煞的也越多


歐日FR對決



http://www.chexun.com/2014-11-05/102619458_2.html

爬文看到這個網站發現新Mazda 3 果然是真材實料
感謝大家的回覆~

我知道要比性能,馬自達輸給雙B或奧迪等等這些名車
不過價位也不一樣,自然不能拿來一起比較,
真要叫馬三越級打怪也太為難他了!

馬三明顯空間較弱,但這一代後座空間有進步而且夠用,
假如很在乎這點的話,就會往休旅或大型房車考慮了!

沒有上頂級是因為不喜歡18寸胎的噪音跟天窗及Istop,
又能省下十多萬,這台16寸胎的噪音表現,比頂級的好,
已經是小弟能接受的範圍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