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aBrera32 wrote:
電動渦輪的技術應可大幅改善小 cc 渦輪引擎低轉速的扭力不足,但我覺得這技術不適用於走走停的市區,
我擔心驅動電動渦輪的電力在市區使用頻繁下會來不及充電.
所以,似乎還是加大 cc 量才是目前比較實用的作法....(恕刪)

似乎問題蠻大的
12V鉛酸電池拿來驅動渦輪, 跟驅動冷氣壓縮機一樣沒效率
除非未來汽車電瓶改成48V或更高電壓, 不然我覺得電動渦輪不會普及到廉價車款上
amanti88 wrote:
我只能說樓主自我感覺...(恕刪)

原來每個月有一千多人自我感覺良好
哈哈我笑了

st61309 wrote:
http://www.chexun.com/2014-11-05/102619458_2.html
爬文看到這個網站發現新Mazda 3 果然是真材實料...(恕刪)


不是有撞擊測試嗎?看這個幹嘛?

就好比買鞋,只看尺碼不相信試穿,有點奇怪!

945368 wrote:
不是有撞擊測試嗎?看...(恕刪)

都會看呀~這樣才不會買到鋁罐車
我覺得阿發被拉兄有一定的財力,


但是對於車輛的須求及邏輯蠻特別的~~


不過只要買到適合自己的車輛即可~!
長車頭比例的車
開久了覺得操控真的很有特性
整體的車身配種也比較好

國慘車的類型真的沒辦法

meridian wrote:
似乎問題蠻大的12V...(恕刪)


AUDI 的電動渦輪系統確實是需要一個 48V 的電力系統...

只是原本我對於這樣的系統很期待,我認為那是小 cc 引擎低轉速的救星...
但後來再想想,這種系統對於日常代步應該還是不實用...

而混和動力車,系統複雜增加造價,增加的車重對於操控應該是不利的..

所以回過頭來看,還是要在純引擎,與純電動間做一個選擇.

因此,引擎 cc 量還是不要太小比較好,以台灣的稅制,我覺得 2399 cc, 2999 cc 都是不錯的選擇.
--------------------

另外就是純電動車,目前看來理論上很好,只差電池 cost down 與充電設施完備,或許 Fun car 只要家裡能充電也 OK.

鋰電池理論壽命有 20 年,台灣比較熱假設縮減到 10 年, 10 年假設汽油車跑 20萬 km,油資+保養費 60萬元,那電池10年後的更換費用只要低於 40 萬,那應該就不會比汽油車貴.

假設現在買電動車,只要未來10年,電池科技可以 cost down 到40萬以下,那就有機會與汽油車相當..
這樣分析起來感覺還滿有機會的...

只是, 目前現有的汽車大廠(除了 Tesla 外)相信仍有舊有廠房與員工的包袱,我想他們不會積極對電動車,需要一些沒有包袱的廠商會積極一點...

但沒有包袱的廠商,再如何提升車子操控性的技術與經驗上,應該不如傳統的汽車製造大廠..
而且 Tesla 的車外型與內裝我不是太喜歡..


所以,未來應該會是類似 Tesla 這種廠如果獲利高時,就會讓傳統汽車廠慢慢轉向生產電動車,想要看到傳統的汽車廠賣純電動性能車,我想還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從念碩士到現在開車也快 20 年了,對於引擎車的保養已算熟悉,但說真的也覺得累人,電動車的保養似乎輕鬆很多,但電動車不知是否會像電動工具那樣,如果使用率很低,電池一樣是年限到就壞了...
morihuman wrote:
日本車的操控好是山...(恕刪)


最近剛好看到中國大陸有介紹 BMW M2,內文提到在賽道操整天也沒什麼衰退的跡象,它是 turbo 的車款,

其實是否會衰退,我覺得還是要看設計,

以 AMG A45 vs RS3 這兩部車來說, 馬力差不多, 一個是 2000 cc渦輪增壓,一個是 2500 cc 渦輪增壓,
不久前有看到一篇澳洲昆士蘭的試駕報告曾提到,當時他們約是南半球1月時所做的測試,當時的氣溫很高,印象中有接近 43C,
他們就觀察到 A45 容易有水溫爬升的現象,而 RS3 卻不會.


想表達的是還是要看設計,渦輪車的一些缺點,其實都不斷地在被改善中,而身處台灣,稅金的考量下,設計不錯的 3000cc 渦輪引擎 vs 5000cc 自然進氣,我還是會選 3000cc 渦輪引擎.如果是以馬力課稅的國家就沒差..

另外就是小 cc 渦輪引擎又有重量上的優勢,所以操控也有可能因此提升,關鍵是渦輪引擎的設計與技術是否有將輸出做到好控制?

就像 BMW M2 應該評價它引擎不好的評論也很少才是.

-----------
操控的好壞也不因該用國家來評判,相信歐系車操控好的還是一堆...
反而我大多聽到的操控評價大多是歐系優於日系...

Toyota Altis 就很少聽到說它山路很靈活的,歐系車像是,寶獅, alfa romeo 以往認知中操控評價是不錯的,
其實我前一部車就是 alfa 156,以前也認為非操控好的車不買,
但 2000 時我買 alfa 156 1.8TS 當時約 86 萬,等到我 2005 要換車時, alfa 1.8 的車漲到 140 萬左右,
所以當時我就不限定 alfa 這品牌了,而是在購車可接受的價格帶,找自己認為最好,最符合自己需求的車,品牌不限..
AlfaBrera32 wrote:
最近剛好看到中國大陸...(恕刪)



抱歉你可能還是誤會我意思,我有分開對於操控性一詞的分野

山路論操控還是日系車當道的,我沒有冒犯您的意思還請您先見諒,alfa引擎是真的很好但是山路可能K8都能把ALFA吃死死

法系車低速彎超強但是遇到三檔彎還要靠膽量,我這邊指的是山路的操控性,拿ALTIS來比可能稍微極端了,因為台規ALTIS跟日規ALTIS在底盤用料跟設計上還是有不同的,而山路靠的是重量輕就會有優勢,這點歐洲車會普遍比較吃力一點,畢竟就是重

而這幾年歐洲車不斷在輕量化,法日車不斷在加重重量,這也是逆天到不行,為了符合市場口味而低頭

相對的在高速巡航切車道跟高速穩定性,日系車就會比較吃力.

比方全台可說競爭最激烈的北宜山頭,可能打聽一下就知道普遍歐洲車快還是日本車快了..

我以前開的車跟你之前一樣冷門,我開OPEL 2.0T 6MT,當我沾沾自喜於高速的穩定與操控時

上了山頭幾年才學的去弄懂什麼叫做真正的靈活操控性,在這之前我也是很理想化的認為歐洲車操控就是好,就是贏日本車

山路操控與高速操控絕對是兩回事的...


尤其近幾年更莫名其妙的是日本車渴望好引擎

歐洲車渴望輕量化的靈活底盤


也就是BMW+TOYOTA的合作

以及ALFA(雖然變成FIAT了,但基本上是一樣的) 與MAZDA的合作, 都是這個目的,我要你的引擎,你要我的底盤

混血才是最強的阿~~


AlfaBrera32 wrote:
AUDI 的電動渦...(恕刪)

電動車最大的包袱還是開不遠吧
如果在台灣要環島, 那得有完善的加電站可以配合
不然以Tesla Model S這樣的怪獸級電池系統, 純高速依然只能跑430km, 如果以必須保留20%電力以備不時之需, 那麼僅能開350km
台北人居然沒辦法一次直接殺到墾丁, 中途還要停幾個小時充電?
像Leaf那樣純高速只能跑一百多km就更不實用了

Hydrogen fuel cell可以保證行使範圍夠廣, 加氫只要5分鐘, 但也要充氣站普及率夠高才行
而且說真的, 加氫氣的費用比起汽油其實並沒有太大優勢, 而且車子無法微型化, 氫氣槽太佔空間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