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yu wrote:
問題一: Y拍沒有限...(恕刪)

你確定是漲價而不是降價?

你被砲是因為你的分母根本是錯的啊,拿市場上的商品數量來決定消費者的數量...

還有,供需法則去看一下...

供給大於需求是漲還是降,請先確認一下...

還有,y拍不是一筆就算數量一份好嗎?就算我po個1000筆,我也只是想要增加人氣與買氣的假象...

而且也不會同時有1000個人來跟我買同一個東西好嗎?

而且汽車零件在台灣,多的跟衛生紙似的,你還怕沒貨可拿?
hui.lee wrote:
你確定是漲價而不是降價?
你被砲是因為你的分母根本是錯的啊,拿市場上的商品數量來決定消費者的數量...
還有,供需法則去看一下...
供給大於需求是漲還是降,請先確認一下...
還有,y拍不是一筆就算數量一份好嗎?就算我po個1000筆,我也只是想要增加人氣與買氣的假象...
而且也不會同時有1000個人來跟我買同一個東西好嗎?
而且汽車零件在台灣,多的跟衛生紙似的,你還怕沒貨可拿?


有漲有降偏離主題!
我被砲是因為有一些目前正熱血的車友會員聽不懂我想表達的意思

hui.lee wrote:還有,y拍不是一筆就算數量一份好嗎?就算我po個1000筆,我也只是想要增加人氣與買氣的假象...而且也不會同時有1000個人來跟我買同一個東西好嗎?

A: 那就對囉, 那你剛剛還說:
(((我錢多我把所有的產品都上架不行啊,這樣還比我開一個實際店面來的便宜許多...
而且都付了上架費,我幹嘛因為短期間沒人買,而把它下架?))), 會有人那麼無聊嗎, 所以我的y拍論點
是對的. 謝謝


順便一提, 之前美國也有一個地產保險公司, 以女性內衣銷售量來作美國消費景氣的指標.
跟我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謝謝


cityyu wrote:




問題一: Y...(恕刪)


就是樣式跟利潤及損耗值的問題

1 輪胎輪圈樣式多 2 以輪胎來說 損耗遠比避震器大吧

這樣說好了

我剛剛搜尋手機有十萬筆左右

搜尋手機套一萬筆左右

代表買了十支手機才會買一個手機套嗎

相反的應該一隻手機幾乎會配一隻手機套甚至更多才對吧

所以 筆數及品項多少 跟實質賣出並不一定成正比

所以說不代表輪胎輪圈筆數多 就可以認為90%的人換圈胎不換避震

這是我的邏輯

有錯誤請更正

cityyu wrote:
問題一: Y拍沒有限...(恕刪)

那你知道為啥輪胎需求量比避震器多嗎?

不知道的話,你應該知道衛生紙的需求量,比衛生杯多吧,我一個衛生杯可以倒很多杯飲料來喝,但是衛生紙一張擦個兩三次就該丟了...
【經濟講義】供需法則
張清溪  台大經濟系教授
供給法則和需求法則是基本的經濟原理,就像英語的ABC;它很簡單,但很管用。

●什麼是供需法則
影響消費者對一物購買量的因素很多;例如今天想吃絲瓜,首先得看看絲瓜一斤多少(價格),然後再想想荷包的錢(所得),要不要換吃苦瓜或黃瓜(相關物品價格)等。在其他因素不變下,單考慮一物本身的價格,則當價格越高,消費者買得越少;也就是一物的價格與需求量呈反向變動關係;例如,在所得、其他物價…不變下,絲瓜太貴就少吃,便宜就多吃點。這就是需求法則。

同樣道理,生產者決定某物生產多少,要考慮到產品本身的價格、成本、技術…等因素。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則一物價格越高,廠商的供給量會越多;也就是一物的價格與供給量呈同向變動關係,這就是供給法則。所以,絲瓜的價錢好,農人一定增加供給量;價錢不好,自然也就少生產了。

●放諸四海皆準
就消費者而言,東西貴了就少買點,便宜就多買點;就供給者而言,東西值錢就多生產點,不值錢就少生產點。這麼簡單的供需法則有什麼用嗎?

它的用處可多了。舉大家熟悉的例子:在勞動市場中,提供勞動力的是就業者,雇主則是需求者。當工資越高,就業者將會增加工作量或將有越多人願意就業;而另一方面,老闆則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也就是減少雇用勞工。在資金借貸市場中,如果利率越高,資金的供給者(貸方)會增加他的資金提供量,也就是樂意放款;而資金的需求者(借方)會減少他的資金需求量,也就是不願借錢。在外匯市場中,如果匯率越高(例如台幣由30元兌1元美金上升至35元兌1元美金,也就是台幣貶值),外匯供給者(也就是賣外匯的人,最主要的是出口商,他們出口換得外匯收入)會增加外匯供給量;反之,外匯需求者(也就是買外匯的人,最主要是進口商)會減少外匯的需求量。以上三例,雖然是不同的市場,但其供給和需求行為都符合供需法則。

●價格指導資源配置
我們知道經濟學中所說的「一隻看不見的手」,就是指「市場機能」或「價格機能」。因為市場的各種訊息都會反映到價格上,透過價格的運作,市場自然能夠調和供需雙方並達成資源的有效配置。由供需法則,我們可以很容易了解這個道理:對消費者而言,某商品的價格提高了,自然減少對它的購買量;而價格提高隱含此物的成本增加了,消費者應該節省使用,在需求法則下的行為自然也就符合資源配置的效率原則。對生產者而言,所供給的產品價格提高了,表示此物受到消費者歡迎,所以願意支付高價,那麼,廠商理應多用資源來生產,而這也正是供給法則呀!

所以,供需法則背後代表著指導市場資源配置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呢!

aero-Gary wrote:
就是樣式跟利潤及損耗...(恕刪)

不用理他啦,不同磨損程度的東西,竟然可以拿來做比較...

他怎麼不拿輪胎和機油比...@@

不知道他會不會再丟出一個結論說,改機油的比改輪胎的還多...
hui.lee wrote:
那你知道為啥輪胎需求量比避震器多嗎?
不知道的話,你應該知道衛生紙的需求量,比衛生杯多吧,我一個衛生杯可以倒很多杯飲料來喝,但是衛生紙一張擦個兩三次就該丟了...
(恕刪)


剛剛不是說了, 衛生紙沒有辦法回收, 避震器 輪圈 可以修理或回收

我不想在mazda版討論 媽媽寶貝話題
aero-Gary wrote:
就是樣式跟利潤及損耗值的問題
1 輪胎輪圈樣式多 2 以輪胎來說 損耗遠比避震器大吧
這樣說好了
我剛剛搜尋手機有十萬筆左右
搜尋手機套一萬筆左右
代表買了十支手機才會買一個手機套嗎
相反的應該一隻手機幾乎會配一隻手機套甚至更多才對吧
所以 筆數及品項多少 跟實質賣出並不一定成正比
所以說不代表輪胎輪圈筆數多 就可以認為90%的人換圈胎不換避震
這是我的邏輯
有錯誤請更正
(恕刪)


這有點難說,
就已你說的 1 輪胎輪圈樣式多 2 以輪胎來說 損耗遠比避震器大吧
那我的論點一開始也只是想說我不贊成改框升級, 甚至建議17"在原廠降16"
而 改框 > 改避震 的大方向應該是對的吧.

在此也要反駁收機與手機套的論點
1. 某手機廠牌會附手機套 無須另外購買.
2. 手機有分二手手機與全新與殺肉品.
3.你搜尋"手機" 關鍵字也會搜尋到 "手機"套 區域會有重複覆蓋的問題
4. 如果你要算有多少人買手機, 與多少人買手機套那要去專賣手機 或手機配件區的手機套區域以恰當的搜尋方式去換算.
5. 請已 輪胎輪圈 與 汽車避震器為準
6. 方法人人有, 也謝謝你的愛用

hui.lee wrote:
aero-Gary wrote:
就是樣式跟利潤及損耗...(恕刪)

不用理他啦,不同磨損程度的東西,竟然可以拿來做比較...

他怎麼不拿輪胎和機油比...@@

不知道他會不會再丟出一個結論說,改機油的比改輪胎的還多...


不好意思, 此篇的主題是,

原來不只是 之 mazda 3 胎厚才是王道 經驗分享

內容包括我的建議與輪圈大小, 一些過去改車的經驗分享, 實際各人台灣道路駕車感受, 亂花錢與沒亂花錢感受 等

沒有討論到 機油

建議你情緒字眼少用, 如果你想了解 改機油與改輪胎, 你可以去另開一個機油輪胎討論主題

謝謝
正常使用下輪胎約3-4萬公里就差不多該下課了
但是避震器在正常使用下撐個5-8萬以上都有可能
甚至避震器漏油故障而不自覺的也大有人在

且說國外提出經濟情況好,女性購買內衣的需求量會提高
這也是經過市場調查所得出來的數據

其主要原因在於女性內衣算是必需品,但是滿足基本需求量後再購買的內衣就必須算為奢侈品了
所以才能得出經濟好,女性購買內衣的需求量會提高這說法
因此同樣的理論怎麼可能套用在樓主所說的方面上
樓主你最多可以說明,因為經濟情況變好,願意花錢在更換輪胎跟避震器的人數變多而已

另外升級輪框大多會升級避震器除了是增加操控外
還有個因素是因為輪框變更尺寸(加大)造成原本避震器的負擔增大
而阻尼不足的情況下有可能造成輪胎或輪框會與車身葉子板摩擦
這樣反而提高的行駛的危險性

還有胎厚也不代表省油
還要考慮到胎的寬度跟重量
215/45/17的胎跟205/50/16的胎
老實說行駛油耗上是差不多的
除非是從215/45/17變成195/55/15的規格
這樣只有胎的接觸地面面積才會小很多
但是輪胎重量上的差距可能需要拿同款式的胎去測試才能得知
痞子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