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牽車到現在也已經一年2個月了
里程也累計到21000了
趁年假來說說這一年的心得吧


這是初見面時的模樣
詳情可以參考 "點我"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賞車時 因為展間是茉莉白的實車 沒看過藍色的
而又是在誤打誤撞中............只剩藍色沒得選
於是入手了鳶尾藍的ALTO
但這藍色其實真的還不錯........................................後方省略請參閱舊文

車剛到手 就進行了我的第一項改裝 電瓶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原廠的實在看起來太不"安心"了
於是電瓶就給他換下去了

外掛式的導航機在ALTO上實在是不好放
因為視野已經不大了
再掛個導航 實在有點礙眼
於是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導航機入手
萬出頭的完工價錢時還可以

在來就是下護版 沒裝心毛毛 怕拉力級的路面隨時會把油底殼啃掉幾口


訓車期---當然不會有太多作為
但ALTO給我的驚奇 才正要開始

在對車體特性稍熟之後 也漸漸讓我了解到 其實ALTO的極限絕非一般"都市省油代步"車可以比擬的
帶有速度感應的電動輔助方向機 優良的車體鋼性及懸吊設計更是操駕的好幫手
於是開始有了想玩玩的想法

當時我仍在台中新社上班 每日過著跑山路的日子
一天
兩天
一周
兩週
漸漸的
我發現ALTO已經漸漸的讓我的上班時間從40分鐘減成了30分鐘而在過彎時仍遊刃有餘

又過了一陣子
我發現25分鐘好像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輪子已經跳花 當時里程1500km

於是...............趁開正EK9的同事拆車脫手求現時
入手了正ENKAI RPF1 15X7JJ(7.5J) 當時里程10000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為了不影響時速與里程計算
我選用了195/45R15得MAXXIS MA-Z1 作為平時的配胎
胎壓部分經過幾次試驗後設定為前38psi 後43psi (ps沒看錯 就是38和43)
在這個胎壓下 我用力跑 包含和civic8車隊跑合歡山等
油耗從沒掉到12以下 最高18.6 平均15.5 過彎反應也是其佳無比 接近極限時是後輪帶甩而不推頭 修正方便又安定
我的上班時間也進一步縮短到了輕鬆跑20分 出點力但仍維持安全駕駛的18分 半夜趕時間用力催的16分
(ps下面有網友寫到新社山路 ALTO原廠以不吃對象為前提 在東山路寬段的2個90度轉彎可以約75~80含油過
換胎後目前以100鬆油過 穩定OK)

但快樂的時光總是過的特別快 我被暫時調到了台東 在臺11號那寬廣又良好的路面上
ALTO終於可以真正的發揮身材優勢
除非遇紅燈或相機 不然所有的灣都可以不帶煞車不鬆油由直接用12格以上凹進去..........

好景不常 或許是太常操吧 原廠的避震器漸漸露出疲態
當突出於車身外的後輪由滿載過彎大力點才會摩輪拱
演變成了單人也會磨 過彎碰坑洞時也越來越抓不住
於是 動避震器的念頭開始浮現
想歸想 ALTO的專用避震器卻遲遲未出現在市場上
從15000km等到了20000km
幾乎2 3天就搜依次拍賣
還是看不到蹤跡
趁著年終剛領到
心一橫
"別人不做 我自己定做去"
於是
再和老闆從對原廠避震器做了一系列力學試驗後 討論 規劃 設定 測試................
在搞了整整一整天之後 ALTO專用避震器終於誕生了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My'car my Alto -客製化我的專屬ALTO改裝分享-

上面兩張是改裝品與原廠品的對照
有別於某些改裝避震器的直徑過小 怕在麥花臣上耐久性會不佳 我選了算很粗的款式
其中還有個小插曲 我本來因為結構因素幾近瘋狂的堅持要做單筒倒插的結構來增加強度
但後來考量到價格,舒適性和量產性 最後屈服在大口徑的複桶式正插上

其實小車本來就已經不容易設定避震器 因為車輕所有的彈跳都會被放大
再加上ALTO的懸吊設計是前麥花臣後拖曳臂基礎多連桿
好處是偏硬 路感清楚 但原廠其實就有彈跳問題
所以我在設定時就設計以Q為出發點 務必比原廠有更好的貼地性

(提外話1: 常有人認為硬的懸吊車貼地性才好 其實不然 比較年輕一輩的當兵應該多多少少有機會坐過中型戰術輪車
她的後懸吊超硬 但是坐在上面的人就曾被彈起落下後脊椎挫傷 後輪彈跳騰空也是常有的是...........
所以好的貼地性設計應該是伸張側阻泥和縮側阻泥要和車重及懸吊形式好好做配比 甚至在高速阻泥及低速阻泥上
要分開調教 才能讓車子如履平地又能在灣中有足夠支撐)

(提外話2:其實ALTO的避震器也是有可以流用的 前面可以流用SWIFT 後面則是流用SOLIO 但我選擇重新設定主要是因為整體性 畢竟前後反應需要一至 車重和預載調配也不盡相同 但如果真有預算限制不能上新品的車友可以撿這兩款的二手品來體驗看看)

目前開到現在第二天 雖然都在市區跑 還沒機會去衝衝山頭 但舒適性與過坑洞後的反應 已經比原廠好不少 雖然比市面上主流的國產品價格相比是貴了一瞇瞇 但我覺得物超所值
就如同ALTO在我心中一直以來的感覺一樣"物超所值"

心中的下階段計畫:
1.外觀WRC+DTM式樣
2.底盤車身再強化
3.動力雙增壓+油氣混噴
怎麼有種在看頭文字D, 拓海學開車的感覺?!

加油, 水灑不出來, 就可以出師了!
能力一般的年入百萬, 能力好的月入百萬, 你是哪一種?
Alto的底盤極限其實相當高!受限於胎寬不足跟偏高的車體重心...過彎還是有"抬腳"的錯覺!
以Alto的體質來說,就算承受到100~120匹馬力還是迎刃有餘!
有時候我跑山路會開Alto而不是A4...
2000年mondeo M2000車型~新社山路82km/h過彎~輪胎雞雞叫+抬腿一輪

西元2009年6月20號---該車已於大崙山抬腿四輪逝世..........

西元2011年1月31日---杜卡迪696---新社山路---66km/h卡普過彎

西元2011年1月27日---馬自達3---新社山路---85km/h卡普過彎四輪尖叫+抬腿一輪
adamabear wrote:
怎麼有種在看頭文字D...(恕刪)


沒有啦 只是他的車體真的是有到位
平時還是以安全為第一
只是性能這東西 寧可平時備用 也不要緊急時使自己身陷危險
畢竟防衛性駕駛的宗旨就是要主動閃過危機 但萬一性能不好怎可能閃的過呢?
SD14 SD9 14/3.5 50/2.8 18/3.2 200/3.5 S5PRO S10~20 S18~50 S50~500 N35/2 N80~20

隆隆九 wrote:
Alto的底盤極限其...(恕刪)

拓海 成長日誌 (附換裝教導)

等我開豆腐店了 來幫忙送貨
隆隆九 wrote:
Alto的底盤極限其...(恕刪)



其實應該說是原廠那條胎的設定真的不行
我的感覺是胎壁會"折胎"
扁平比換下去 胎壁選硬點的胎就OK了
我即使是現在換了避震器
我也是沒有降車身
SD14 SD9 14/3.5 50/2.8 18/3.2 200/3.5 S5PRO S10~20 S18~50 S50~500 N35/2 N80~20

FZ6華中男子 wrote:
2000年monde...(恕刪)


馬三的體質其實也不差 又有原廠性能化車款可以流用 真是幸福多了
不像我開到哪邊人家都不知道這是啥車
要任何改裝零件都要自己動手找 不然就是訂作
SD14 SD9 14/3.5 50/2.8 18/3.2 200/3.5 S5PRO S10~20 S18~50 S50~500 N35/2 N80~20
話說Alto的電瓶還真是小到不知道要說可愛還是怎樣
雖然想換掉但是總是錢買來的..稱到不行一次換大顆的吧

另外Alto的底盤+懸吊真的常常給人驚喜
我每天都回家在交流道都會有一段路起起伏伏,但是交流道直接接快速道路大家沒再減速的,而且這個交流道還帶轉彎!
常常前面若是T牌的車我會離他遠一點,因為我很喜歡看船打水漂(這樣會不會太..)
有些駕駛技術不好,彈起來之後整個車身會偏向護欄,有時真的覺得台灣人太不把命當命看..
反觀Alto,被凹洞帶起車身後,著地就不會再彈了,真得很穩阿!

RT0424 wrote:
其實應該說是原廠那條...(恕刪)

Alto原廠胎的"折胎"現象並不明顯,雖然扁平比高達65,但胎寬只有155的情況下...
胎壁高大概是10.075cm,A4 TDI原廠配置為215/55R16,胎高則為11.825cm,
我擁有的兩台車,胎壁高度就差了1.75cm!

也因為如此,所以我認為是原廠輪胎的側向支撐力不足,根據我跑一趟10~15分鐘的山路來看,
Alto原廠胎要製造出"胎屑"是輕而易舉!
但抓地力跟抗噪音的表現都偏差,所以我打算年中換上跟寶獅107同樣的馬牌ECO3來試試~~
之前去彷間問價的時候ECO3跟GT3的價差不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