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畢竟是圈速的殺手
hahah還有另一說是車手每多生一個小孩圈速慢一秒啦~~
不過這說法在MS身上當然不適用
所以我想年齡背後所隱含的一切真的是MS抵抗不了的
不然你請一樣叫Michael的飛飛看~
另一個MS無法施展的我想是進站加油的改變~
過去可以進站加油讓車隊有了所謂的pit strategy
MS所代表的技術團隊在這點上應該是F1場上運用得最好的
可以讓所謂的較不具競爭力的車子能對抗得上當年最強的車
所以如果現在還有進站加油
MS的團隊應該會讓比賽變得很戲劇化
不至於像現在常常在中段班爭扎慢跑車速上不來
不管怎麼說
能開F1已經比你我出張嘴的人強N百倍了
更何況人家還拿了7個WDC!!!!
陳建忠 wrote:
你還是多回去研究F1的基本知識好了
這不需研究!
文章隨便找找就有!
別當作世界上真的有無敵鐵金剛!
1980年代中期渦輪增壓引擎的F1賽車就有1200匹馬力,馬力比今日自然進氣引擎的F1賽車高,在直線跑道加速更快,但現今F1賽車的優秀之處在於極高的過彎速度、強力煞車與摩擦阻力超過1的高抓地力輪胎。以1990年Tyrrell車隊的Tyrrell 019這部對F1極具影響力的賽車而言,設計師Postlethwaite 博士採用創新的高車頭設計,讓更多氣流進入車底產生文氏管效應(Venturi)增加下壓力(賽車界稱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讓車底氣流高速流過,使車底氣壓大幅低於車身上方氣壓而增加下壓力,另一種產生地面效應的方法為Lotus蓮花車隊曾使用的側裙擾流板,減少車身側面氣流進入車底低氣壓區擾亂氣流,讓車底產生接近真空的低氣壓增加下壓力,但此方法被FIA禁用),也減少車頭與前擾流板連接處的亂流,在1990年法國站練習賽創下超過時速300公里過彎的記錄,達到4G的過彎抗離心力(70年代末期F1賽車的最佳過彎表現約為時速240公里,2G;2010年在新規則限制下F1英國站比賽仍有車手過彎時達到5G),成為後來各車隊的設計範例與F1賽車首創的特色。
所以大車隊長期下來都占上風!
舒馬克在F1的七屆世界冠軍要歸功於Rory Byrne
如同現今紅牛的Adrian Newey!
大車隊才能花得下錢挖角+開發賽車!
這些常識很簡單的!
juichi117 wrote:
這樣說來,DC應該是和Newey配合最久的車手,怎麼他都没拿過世界冠軍
你不如這樣問:
RED BULL在F1經過五年把雙科世界冠軍拿下來!
而HONDA跟TOYOTA為何經過五年下來卻無法拿下冠軍.又黯然退出F1?
會更有趣喔?
Adrian Newey在F1設計的賽車也拿了第七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