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於賽車運動的氛圍還不夠,常常停留在賽車=飆車的錯誤觀念裡面。
沒有一個符合FIA標準的賽車場,連申請都沒有資格。
F1需要大量政府與民間的投資,而這些投資一般就算一個賽季能夠回收個1/10就很偷笑了,而光靠票房想要回收,看看龍潭相對較小的投資與賽車場,都辦得艱苦萬分,難道F1來就可以改善整個環境? 這就好像以前討論Civic Type R,在很多討論網站都說若是台本將這些性能車來臺灣一定會大賣,最有意思的是,這些車連在日本自己內部賣都賣的不好,來臺灣有什麼機會? 的確性能車就好像F1一樣,他的確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可是最後還是得考慮大部分人的預算與投資報酬率。
而台灣在國際的競爭力,都是在做薄利多銷的OEM模式,所以大部份企業的利潤都投資在擴廠與外移,想要打品牌的,連在國外鋪服務點都做的很吃力,談何花大錢贊助賽事與打廣告。 加上政府贊助的企業,明明有很多機會坐大,偏偏都是站著茅坑不拉屎,場面都很大,效率都很低。
若是台灣已經在舉辦像是澳門辦的國際賽事,我會覺得還有點希望,可是以目前的狀況來看,走路都有點困難還想上月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F1本來就不大適合不大適合在歐洲以外並且汽車工業沒有特別發達的地方舉辦。 若是去看幾個非歐洲的F1舉辦國,哪一個不是政府大力支持,而政府支持的原因除了本地的汽車相關產業發達(石油提鍊,汽車工業),還有政治因素 (有本國的車手參加F1,這樣能夠凝聚民族情節,並且允許把預算花在F1上)。或者是貿易集散地(新加坡),有錢人的免稅天堂(摩納哥),因交通方便吸引鄰國的旅客。 台灣我看是上述這幾點都沒有。
若是抱怨政府,老實說省省吧,看現在政治情況,哪一個不是盡量把建設能夠在任期內完成爭取下次連任的機會,而品質在這樣的結構下,又沒有單位能夠真正達到監督的效果。 長遠的國家建設計畫來看,政府也是集中注意力在民生經濟方面的議題。 像F1這種高投資,但是無法明確看出利益的建設,要有預算下來我看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