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跟工程師討論過這個問題,他也拿出來所有跟冷氣相關的規格,基本上只要空間接近,車用的規格幾乎都是一致,但最後的結果差異其實出在每間車場如何將不同零件整合在一起的功力。日系車在整合不同供應商的能力就是比較強,嚴格來說,日系幾乎都用固定甚至是自已旗下的供應商,Toyota的供應商幾乎都是自己人,在系統整合的能力就是比人高出一大截,包含本田跟日產其實也是一樣,雖然不及Toyota的規模,但供應商很多也是自己的,系統整合能力強,自然最後的效率就會比較高,所以即使歐系也都用上了日本車的壓縮機,但有可能管路又是找另外一家,蒸發器又換一家,最後整出來的東西就會打點折扣,這些細節也就凸顯了最後整車帶給消費者的感受了。
說穿了,全世界的汽車零件供應商就這幾家,每家品牌能夠買到的零件都差不多,現在車場唯一自己造的只有底盤跟引擎,剩下都是買現成的,但最後出來的車就是考驗每家車場整合的能力跟經驗,日本車一向都走單一供應商,成本上會比到處比價的車場要高,但反映出來的品質的確會好一點。
日系車的恆溫就是要把車裡吹到冷,所以你定26的話,車裡一定不會達到這個溫度,所以壓縮機會很努力工作。
但是歐系車的恆溫似乎會參考車外環境,從一開auto預設是外循環可以感受的出來,所以不調低一點讓它跟車外溫度產生明顯落差還真的是不會那麼冷。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我平常都是調22度在吹,結果那天跑到梅山山上,忽然冷氣口吹出的風不冷了,一整個就是悶,一查外氣溫度,險

日系車的恆溫就是要把車裡吹到冷,所以你定26的話,車裡一定不會達到這個溫度,所以壓縮機會很努力工作。
但是歐系車的恆溫似乎會參考車外環境,從一開auto預設是外循環可以感受的出來,所以不調低一點讓它跟車外溫度產生明顯落差還真的是不會那麼冷。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我平常都是調22度在吹,結果那天跑到梅山山上,忽然冷氣口吹出的風不冷了,一整個就是悶,一查外氣溫度,顯示是23度。後來把冷氣調低到十八度就又會冷了。
個人淺見,給各位參考。
上天堂是因為天氣好,下地獄是為了朋友多。
玉樹臨風的小祝哥就是我本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