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變快因素粉多

人變強了
肌耐力變強了

車子升級改裝
心靈馬力破錶
但不知道能延續多久

遇到大順風+微下陂 順間拉到40 KM
有變成職業選手的錯覺

個人只有假日會出門騎車
雨天就取消
偏偏今年北部雨都 雨下了250幾天
偏偏又經常假日準時下雨 上班時間放晴

一年沒幾天晴天可騎

天氣最好的時後都在夏天 但有午後雷陣雨

整天都好天氣又是假日 不到一個月

所以大部份時間都在踩訓練台
每天都能練
phae4jaz
一個冬天+連綿雨天幾乎把我的爬坡日常打掉了[嘔吐]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習慣去爬的那個坡已經只剩20min到25min,變得有點雞肋,叫我平常日跑遠一點又好花時間[XD]似乎要穩定還是需要訓練台或滾筒……
allenhuang1971
我喜歡騎的北部濱海公路!都要爬粉遠的山路才能到達! 要有體力回家! 整個冬天沒幾天地是乾的! 不厭亭! 五分山雷達站! 陽明山系的冷水坑! 二仔坪 巴拉卡的大屯助航站航站!風櫃嘴! 都要老天肯賞臉
Monte920 wrote:
冬天台北西濱騎到新竹後, 也要騎回來, 不是坐火車
有火車為什麼不坐
stoak
為了避免絕望、孤獨、寒冷的3-4小時,還是要搭火車[含情]
Bookwarm
南寮漁港到新竹火車站約7-8公里,騎過去還好。 區間車有單車可上的車次,直接幫單車買票。
瘦的狠 wrote:
夏天幾乎都不想騎,
等過完暑假就又回到新手體力了,
然後再重新建立身體素質,
秋天會有颱風容易下雨,
冬天我會氣喘也騎不快,
春天假期又多要陪女王騎車也少,
每年都這樣無限循環,
永遠的歡樂組。
藉口確實很多
瘦的狠
[笑到噴淚]其實我還有更多的藉口沒說出來,我都騎一休一,假日不騎車,就是這樣才能一直是歡樂組。
先說家裡有BH飛輪車+功率踏板,外面颳風下雨寒流在家當倉鼠

40歲老人恢復慢
2020 假日車手的我拿小布騎武嶺646 估計也就160W左右

2021 3月拿到一級TCR外加功率器認真練車,
碰到疫情沒有NS武嶺騎,8月測FTP205,這年週期量2~3天 4~6hr

2022 5月TCR換成的FACTOR OSTER,2月測 FTP221,週期量4天 6~10hr
練不夠西進武嶺騎451,tempo只打一個月,2小時之後衰退太嚴重。
9月崇越杯變成翠峰盃~8月測FTP238,2個月tempo打的有感,
中心~翠峰 248破RP (6月的NS是310)
12月中旬中了一次武漢肺炎有感衰退打回原形,四週無力感。

2023 1月中才有恢復慢慢又練回去,2月測FTP 239,4月起開始狂打tempo,3月加上一個禮拜一次的槓鈴重訓
看能不能突破FTP245,這樣也許能武嶺破四,週量比去年多一點點 4~5天,8hr左右 假日有外騎會到12hr
到3月中前都是用飛輪+功率踏板=人體ERG
後來買了StagesBike,飛輪式的功率車,自動ERG,更好維持轉數

一個禮拜四天強度對40+大叔已經很累了.....根本恢復不過來
TSS減量週300,訓練接近500,三休一,偶而二休一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為300瓦大大

附帶一提
今年7/1 NS武嶺用公路車,7/16車團加開武嶺用Brompton來測試大概會差多久
蠻好奇的~~
1973年生(今年正好邁入50),身高/體重 178/70,
2021/12月購入訓練台(xplova noza one)
2022年一整年都用訓練台,完全沒有外騎。全年的踩踏數據:
總時數: 415小時 (約8小時/周)
總距離: 11598公里(約223公里/周)
總爬升: 109974米 (約2115米/周)
Triscore總量: 24550(約TSS 472/周)
CP20:168w(2022/1/1, 休閒騎士等級) --> 308w(2022/12/16)
VO2max預估: 37.5 ml/min/kg --> 61 ml/min/kg
記錄分析軟體: Golden Cheetah freeware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300W。



bill_tsai
@DIRAC10 完全正確。長時間仍是不行的。今年想加強endurance 4小時以上,但FTP就開始往下掉。資質平凡果然只能是業餘愛好者的命啊。
jcchiou
deleted
分享抽車的經驗
我一直以來不抽車 胖子抽車效率不高
遇到陡坡飛輪會多備一檔
直到近半年才嘗試抽車
讓我學抽車的契機是重量訓練
飛輪課也有幫助
發文有說 我上半身肌力不足
導致騎車協調性較差
而肌力強化後有明顯改善
當然抽車順理成章變得順暢多了

正確抽車是車搖人不搖
以前抽車 朋友從後面看人車都在搖
現在好多了
新技能get 雖然還很菜 但還是很開心
zakkwang
抽車時加重檔位是用噴體力去換速度不掉, 耐力足夠維持到坡頂的話, 因為接下來坡度變緩的情況下維持在同檔位轉速實際上是降低出力舒緩回血, 所以不會有沒力定竿的問題
allenhuang1971
感謝分享經驗! 居然會自己變成錯別字! 好爛的注音輸入法 ! 字打字越多! 錯誤越多
下午沒事..偷偷回一下好了..騎車想變快..投資訓練台.和功率計是最好的方式..目前一週踩台五天..週末時間允許就是外騎不允許一樣踩台..只是會改成踩長時間的tempo和endurance..週間的話看體感或是準備那個活動.以tempo sst加上Z4和z5自己調整編排..週訓練量(純檯子約10-12hr.加外騎約14小時)TSS看當週是否有無外騎而不同..基本上TSS 600是低標了.另外..我只是個把踩台騎車當作消耗熱量的運動讓我可以多吃點垃圾食物和多吃點美食..我只是個M45肥大叔
TONY1978 wrote:
我講我的故事話說疫情...(恕刪)


我近期從Bicycling雜誌跟youtube上看到的資料,最新的說法是你如果想騎得快,那你就慢慢騎

這個邏輯是你如果長期大量維持在zone 2有氧區間騎乘的話,雖然感覺上沒流什麼汗,似乎沒有足夠的運動效果,但其實在累積慢慢騎乘的過程當中,你身體的不同肌群都不斷在適應持續踩踏的動作,而且心肺有氧循環的能力也會持續提高。當需要拼速度的時候到了,你自然而然就能爆發出比別人更強的功率和耐力。

相較之下,如果你每次出去訓練都是高強度持續維持在zone 4-6之上,雖然看起來很喘流了滿身大汗很充實,但實際上你的身體都是靠無氧區間消耗先前累積的醣分在出力,除了賺到滿滿的乳酸需要好幾天恢復外,你反而有氧能力(內功)都沒練到。等真的要拼速度的時候,先不談先前堆積的乳酸來不及排掉消耗的醣份尚未恢復會導致你身體狀況不佳出力受限,有限的有氧能力會讓你很快就虛掉,很難踩出速度。

因此,照這個邏輯,如果騎車要變快的話,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單車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當成主要的交通工具,只要持之以恒的騎根本不用訓練,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越變越快。就像金庸武俠裡的掃地僧,平常看起來人畜無害,但爆發起來能讓一票頂級高手當場認聳。

那如果真的沒辦法把單車融入生活的話,我最近在雜誌上看到另一種方法叫做「血紅素生成素(EPO)」,聽說不必訓練就能提高有氧能力而且效果立竿見影,只是不知道有沒有人試過能否分享一下。
JW75
我看過他的紀錄片,據說是車手每個都在用,或多或少跟藥檢能不能過的問題而已,不然環法那種賽程一般選手別說比賽了,連要騎完都很難。印象中台灣一哥也曾說過他騎不完。
JW75
我看到的是這家廣告"https://brlsports.com/pages/epo-boost",號稱drug free保證過藥檢。3個月才130鎂其實不貴,幾十萬的車跟輪組都不如這玩意有用。
JW75 wrote:
把單車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當成主要的交通工具...(恕刪)

理論和觀念是這樣沒錯 但……
真的實行起來 沒辦法那麼理想
首先現代人的移動需求多半都是通勤
單車通勤的各種問題都可以客服
包括時間、動機、流程的便利性、安全的騎乘習慣和裝備等
但有一件事會產生非常大的侷限
那就是距離和路線

比如可能會經過小巷子、菜市場和學校
速度若實在太慢 會連刺激能量系統的門檻都達不到
到了市區的馬路幹道上又有超多的紅綠燈……
若跨區移動可能還要面對橋樑或牽引道造成的強度(和時間)影響

我每天通勤大約半個小時 實際穩定騎乘的時間卻只有15分鐘上下
就算慢慢騎也頂多快要20分 這樣來回也不到一個小時
只不過 我是真的從出社會就只騎單車上下班習慣了
而且即使不是這個原因
我上下班的路線騎機車並不會比較快(塞車日常
因此實際感受是省車錢省油錢又省了訓練時間
(雖然這樣騎只能算是維持一定的體力 畢竟總騎乘量還是很低

當然 有氧系統的底子
最徹底的一部份關乎你的生活型態
如果能儘量騎單車、走路
絕對會比汽機車增加很多活動量
足夠的話 也可能達到對體質的影響

我只是想表達
這套觀念實行起來畢竟不會那麼理想(那麼美好
而若平常真能如此堆滿各種活動
(比如職業並非案前工作 而是需要不斷活動的工作)
也還是需要用HIIT之類的訓練 去提升能量系統的效率
但不用很多


TONY1978 wrote:
我講我的故事話說疫情...(恕刪)

回樓主的話題
我沒什麼變快的經驗
因為本來就不是以運動為目的買車騎車
(主要的運動是重訓)
所以不太會找特定路段練騎 也不太會刷成績
但單純要講一些騎乘經驗的話
同樣的速度變順倒是有一些感覺
大概講一下

以前騎一台很舊的通勤車
(車身中間有一支後避震彈簧的那種)
當時很理所當然地認為
要高速當然是只要覺得迴轉踩得上去了
齒比就一階一階上去(齒比優先
認為這樣比較有效率

後來這台車連前變速器都壞掉
我也覺得能不能乾脆就輕鬆一點
索性變速也不變大盤了

但通勤上班不知不覺還是會想快一點
不知不覺就只能靠高迴轉才騎得快
結果習慣了 而且發現不但可以和以前一樣快
而且加減速是更收放自如的

到最後就習慣迴轉優先
平常也不會沒事就加重齒比一直想騎快
反而是維持在一個舒適的區間
可能是車友稱為甜蜜點的區間吧
速度和迴轉都剛好
而齒比也會適合在需要加速時直接爆迴轉
(想想也是
 其實人適合發揮爆發力的區間在肌力的1/3到一半
 所以一直維持在比較重的齒比反應是會比較遲鈍的)

然後再從路況考慮要加重還是自然減速等
總之變得很靈活
LeonSun.tw
現在是這樣想把每兩個紅綠燈之間的路程當作無氧訓練 XD
phae4jaz
LeonSun.tw 其實不是不行[XD]但一定要在確保路段安全+強度可掌握的範圍內,而且除非旁邊沒人,不然加速還要避免搖車[XD]若整路剛好可以重複個3~5次,那其它時間大多只需要做中-低強度騎乘
剛好有人談到訓練功率,
我最近有一個疑惑就在這裡順便詢問了。

我在黃亭茵的FB看了很多次她分享的馬錶數據,

這是環花東的,

這是台北自行車展繞圈圈的,
我看平均功率都不高,
但均速都很快,
怎跟網紅跟01大大說的功率差很多啊?
還是說不同器材看的功率數值都不一樣,
但這樣說好像也不可能,
畢竟這是計算出來的,
不可能因為器材而有很大的差異。

麻煩大大們幫井蛙解答一下,
謝謝。
瘦的狠
我覺得不只是跟車的問題,雖然我沒團騎的經驗,但我騎台1一路從楠梓回家,跟下班車流用3-4X騎,有感覺比自己騎輕鬆但也超累的(可能一路都拉間歇有關,因為我有停紅燈)。
Ahoo Chen
TIME TIME TIME總成績是最重要的,比瓦數比均速比FTP都是嘴上自high,一堆人strava路段成績這麼鳥,我都屌打,卻只知道po自己瓦數多少,功率時代結果人們卻選擇矇上自己的眼睛。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