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x wrote:
只能說,很多人在做選手夢,然後硬著頭皮去做一些自已可能也沒把握的事。
講到路線規劃,同樣的距離,沒有其他路況好點,坡少爬一點,彎少一點的路線嗎?肯定有,但是不夠"硬",不夠"硬"就不夠瘋,不夠瘋,以後就不能拿來說嘴。
參加瘋系列的人有些會夢想到法國騎車,然後就一場一場地交錢去參加活動拿認證,距離幾乎等同於1200k的環台灣島意義其實更大,要去,東西準備一下,要走就走了,騎不下去,就回來,下次再去。要騎的話,也都是安排白天時間騎車,能見度好,精神好,體力也好,也可以看看風景。我好奇有沒有人會不安排個至少3到9天去環,而是選擇在90小時內一次騎完?一樣是環島,90小時內騎完,意義在那?除了證明自已有那個耐力,其他沒了;有人環島是會特別繞過蘇花的,辦環島認證的單位也是允許那個路段讓你搭車的,因為太危險,但參加活動,很多路段你不硬著頭皮上去再下來,就是殘念;有人環島是不夜騎的,也因為能見度不好,危險,但很多單車活動,超遇200k的,都需要夜騎,不夜騎,時間內無法完賽,還是殘念...。
我很好奇真正的選手像是王胤之 林寰澤 馮俊凱 會不會去那樣的路段騎車,會不會40小時不睡連續騎車,
騎車,騎出健康,夠了;參加車隊,有幸認識一些同好,有時候還認識車隊裏的正妹,也夠了;參加個 200k,白天時間內騎完,一群人拍個照留念,也夠了,還要求什麼呢?證明自已可以?證明自已可以平平安安保護家人比證明自已可以完騎水門 三德 400K 600K有意義多了。
話說回來,極限運動,不是玩命,是什麼?但,若真正的單車選手都不見得會這樣騎了,更何況是我們。
肇事者該被譴責,但自已真的也該醒醒。
人對於自己所不了解 未曾到過的領域 抱持著遠觀 感到害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你去作足功課 了解自己的潛能 這些領域就會一一明朗
兩年前身為上班族的我 一位女性 抱著騎單車旅行的出發點
去了解怎麼樣可以讓自己安全地騎更遠 體力更好
因此而知道了法國PBP在台灣的認證活動
我一步一步地從200 300 400 到今天的600
從第一年的開始的全身痠痛 不太會爬坡 騎完就累個半死
到今天能夠懂得騎程中如何節省體力 騎程中的進食補給 該吃什麼 喝多少水
休息時間的拿捏
甚至判斷地形來調節全程體力的分配 晝夜騎程時間的分配 專注騎程的掌控
上坡下坡的配速 路面的熟悉和理解
甚至機械方面安全程度的掌控等等等.....來降低所有騎程中的危險因素
今天我能夠騎完600K而不感到太吃力
我是一個平凡人 不是選手
而這樣一個極限挑戰的運動和競賽在訓練上和本質上也是完全不同的領域
並非一般人不能作到 是要循序漸進地去了解去實際演練而達成的
你的身體也會隨之起變化 成長 來到之前未曾體會過的領域
這不是嘴巴講一講就能輕鬆作得到或理解的
若不是設定了一定時間內達程規定之路線 一場又一場地訓練
一般人真的很難靠著去環島一圈來達到 即使只環島一圈 之後並沒有持續地訓練
人的體能是會下降 難以維持最佳狀態 甚至突破
這樣的極限挑戰運動 的確不是玩命 而是增加生命的廣度
只有在你沒有作好任何準備的時候 你就是在玩命
再說一次 我是一位女性 我可以完成 並享受其中的喜悅
在法國每四年的PBP1200K騎程 中高年齡的騎士佔了1/3之多
如何騎得更遠 更安全 靠得會是什麼呢?
請各位仔細慎重地去思考
其實對於生命的尊重 我從瘋系列的騎乘裡 體會得更深刻 更珍惜自己
更懂得照顧自己 茁壯自己生命旅程的深度和強度
這就是我要去PBP1200K的意義
我才覺得 這是真正地從平凡的過往裡清醒了!
--------------------------------------
再次回到主題 : 謝謝板主提供的建議 應該是很值得參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