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09019 wrote:
先問為什麼大部分的...(恕刪)
條件跟環境不一樣,
台灣人對待動物跟寵物跟國外不同,
想法也不一樣。
簡單說
丟狗的人或不結紮狗的人 >> 收狗的人
不關心或仇視 >> 願意出錢出力
台灣才剛開始起步而已。
======================================
舉一個例子,
舊金山SPCA 1868年由銀行家成立,因為他看到動物被不當的對待,
然後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SFSPCA 在整個城市放馬的水槽,
提供給當時幫助救災跟重建的馬兒基本的飲水。
近代動物救援,進入中心的狗會經過評估,
並且改正狗的行為偏差,提高認養率,
嚴格的領養篩選過程。
組織內有幾位行為學教授,動物行為學頂尖的佼佼者,
開班授課教導訓練師最新且正確的訓練方法,類似學術殿堂,
也有訓練師教導大眾如何訓犬。
論文頂尖,各國厲害的行為專家願意去進行演講,
裡面動物學博士的著作也多,跟城市互動很深,
志工多,捐款跟救助的動物也多,屬於地方性的組織。
要上他們的課需要看完十幾二十本原文書籍,
包含動物行為學磚塊書,以及需要有照顧、訓練各種狗的經驗,
然後撰寫論文之後才能報名。報名費好像二十萬台幣,不包含住宿機票,
當然這不是他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依靠捐款。
差異在於比方舊金山SPCA,願意捐錢給動物的人很多,
願意幫忙的志工也很多,而組織完整,社會互動深,
從那邊得到適合家庭狗的人更多,是個正向循環,
然後回饋就多。
甚至間接影響到臺灣,因為台灣流行的響片訓練師就是從那裏來的,
很多最新的訓犬資訊也是由那邊學回來的訓練師翻譯的。
台灣這邊這方面民智才剛起步,
私人狗場沒有資源,組織也不行,
很多都是愛心媽媽單打獨鬥,或是打悲情牌,行銷也不好,
丟狗的人多,結紮的少,捐錢少,幫忙的更少,
而社會風氣對於幫助流浪動物的人甚至有仇視的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