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氧不足聽起來很可怕, 我們會想像自己缺氧的感覺, 或是在水中無法呼吸的感覺,
可是小缸很難有這類問題.
實際上只要水面與空氣接觸, 水中溶氧與逸氧的過程就一直不斷在發生, 僅管量很微弱, 只要接觸面積夠大, 這個量也不少了. 加上過濾器不斷循環, 使水與空氣接觸, 真的很夠用, 除非你的魚都浮到水面, 因為越接近與空氣接觸的水面, 含氧越高.
而一般以為打氣泡在水中, 就是將氧氣溶入水中, 是有些事要釐清.
打的氣體又不是純氧, 那些氣泡組成成份就是空氣,
真正具備的意義, 是氣泡的表面積與水接觸, 只要有空氣與水接觸,
溶氧或逸氧達到平衡, 水中自然有足夠的溶氧.
外掛過濾器的出水口, 就已經將水與空氣接觸了, 溶氧的過程自然就發生了,
加上過濾器每小時的過濾水量, 你的魚缸還怕溶氧不足嗎? 又不是大缸.
個人養10吋缸的孔雀魚, 只有燈光, 外掛與底沙. 兩星期換水+洗外掛一起來, 換水還是一次換2/3到3/4, 還不曝氣, 自來水加水穩就換了, 外掛每次洗得乾乾淨淨. 因為個人認為硝化菌是須要物體依附的, 所以才會放有孔的環, 孔的面積越大, 能附著的越多. 只要有底沙, 有放陶瓷環, 硝化菌就夠了, 外掛洗得乾乾淨淨並沒什麼不好. 要讓硝化系統崩潰, 難道是放消毒水進去嗎?
自來水的氯的確會是個問題, 不過我住的地區水質不錯, 氯氣加得少, 有水塔也會有一些曝氣效果. 有時候接水是夏天為了讓水降溫到魚缸的水溫, 冬天就用熱水器調配溫度, 加水穩就直接換了.
話說回來, 自來水攪拌或打氣(擾動會減少氣體溶於水中), 加上氣體濃度高的會往濃度低移動, 依照動態平衡, 氧氣會溶入比逸出多, 氯氣只有逸出(大氣中正常不含氯氣). 真的不用半天, 氯氣就差不多跑光了.
不過我沒種水草, 嫌麻煩, 只放假水草讓仔魚自己去躲, 母魚生產也不放隔離箱, 所以每次都只有一隻手可數的個位數存活. 我一直在懷疑那些蝦會不會偷襲仔魚, 怎麼仔魚剛開始兩星期數量不變, 反而是長越大數量變少?



























































































